2009年12月31日星期四

文章三:学习的意志


先听我说一段有趣的故事。这故事是不是虚构的并不重要。
我有个朋友,每天的情绪都很好,但他的脾气很坏。我向他说明了情绪和脾气的不同,并指出真正阻碍他成长的是他的坏脾气,而不是外露的好情绪。我介绍他下面这篇文章,劝他用“学习的意志”这个概念去改善他的坏脾气。他看了如获至宝,像是看到了自我提升的希望。但他同时怪我写了一年后才让他看这篇文章。(看到了情绪和脾气的不同了吗?)

他最终改善了脾气吗?

接下来数个月,当他再甩脾气的时候,一旦想起这篇文章,还懂得在嘴巴上抬出这篇文章控制住自己的脾气。
半年后,当他发脾气时,嘴巴已不提这篇文章了。
一年后,他可以在我没有做任何不对之事的情况之下把脾气发泄在我的身上!

情绪起伏不定的人容易知道自己的毛病,但好情绪而坏脾气的人很可能会因自己的外露好情绪而以为自己的脾气也是好的。从他的实践来看,对他而言,我这篇文章只是一篇激励文章,激励一时,之后就没效了。我不写激励文章,这篇也不是激励文章,如果你也把这篇文章当激励文章来看,那么它对你大概也不会有多少的稳定价值。

————————————————————————————————————————

《学习的意志》

-->
从对学习没有兴趣到对学习有兴趣,是人的品质跨了一大步,从有心学习到做到实质的学习,又是人的素质前进了一大步。虽然是一大步,但很多人因缺乏深思而看不出来。

之所以是一大步,因为它的意义深刻,而既然看不到其意义之深刻,那么自然就不懂得珍视,也就看不出自己相对于缺乏学习兴趣的人在品质上其实是高出了许多;既然看不出有心学习和做到实质的学习之间有什么意义上的不同,就自然以为学习是简单的,以为只要拿起书本阅读就是在学习了。

就如很多人有浪迹天涯的心愿而一生却不去规划如何拾起背包踏出家门一样,很多人有学习的心愿,但却在实践的过程中因缺乏学习的意志而无法进行具实效的学习。缺乏学习意志就自然实践不起来,或者只能实践一时。你交代不要用肮脏的手摸脸,但一般小孩就是爱一次次地摸了肮脏的东西再摸脸,不是他听不懂你的话,而是他经常忘记你的叮嘱、无法时时刻刻通过学习的意志去改过自己爱用手摸脸的不卫生习惯。

一个人是否真正处在学习的状态中,不能只通过看他是否拿起书本就判断得出的。真正处在学习中的人在每天的言谈举止中自然会流露出其学习意志。看一个简单的例子就能明白这个道理,很多学生有心学好物理,可是却懒于解题,这是物理生中很普遍的现象。这例子中,要注意的不是“懒”的现象,而是“懒”的心态,“懒解题”的心态就是一种“不能凭意志叫自己离开过去不解题的舒适状态”的心态。。学习的过程是塑造自己的过程,是克服旧我的过程,而这“懒”的心态就会使自己坚持旧我而不愿意改变。要克服懒心态、旧我,单凭学习的心愿是不足够的,还需要有方法,还需要有思考,还需要有一次次力抗的意志。

另外一个不涉及书本的学习但却反映学习需要意志的例子是有关说话的速度。一个人如果是注意思考的,那么有可能他就会注意起自己的说话速度,可能他会发现自己的说话速度已妨碍了自己的思考,快速说话的习惯性快感已掩盖了对思考的意识,那么他就可能会要求自己放慢说话速度。从快速说话到从容说话的改变就是一种学习,在改变过程中如果没有时时意识自己的说话速度,如果没有时时提醒自己放慢速度,那么学习的效果就不大。而要做到时时有意识地控制自己的说话速度,没有学习意志是办不到的。这学习意志也必须天天、每时每刻都存在。如果只能三两天控制自己疾速说话的快感,改变的效果也只能是一时的。


一个真正懂得学习的人,会注意到自己内心细微而违反学习品质的心理、习性、思想而想方设法予以逐步克服、改善。这种心理、习性、思想有两个特点,一就是隐蔽,二就是顽固。由于其隐蔽,我们需要深思才能看得出来,有些人的学习进度慢,其一原因可能是学习中不懂得思考,但他们就是看不到这症结。人们拿起书本,头脑在尝试明白书本内容,试问,有多少人肯相信、有能力自行觉察到自己那时的脑筋活动反映出的正是自己的不懂得思考呢?
而由于其顽固,我们需要学习的意志以进行改变,以确保自己每时每刻都与负面的旧我斗争,想各种方法每天改善。如果这样的“斗争”给你的是一幅辛苦的图景,那么就表示你对学习的实质是有所误解了。我谈的是一种为自己的人生价值而奋斗的学习,是和自己爱学习的本性相结合的,是每天自然的事。学习就是一种修身,它不是简单地等同于机械式地拿起书本读书。一个真正学习的人每天自然地在思考、反省和自我改进。学习不是在每天忙工作之余需要额外做的事,爱学习的人不会以生活忙碌为理由而暂且把它搁置一旁。我们必须把学习融入生活和人生价值中去。

学习若没有意志力,学习意愿的价值自然也就不高,因为心愿不能实际推进一个人通过学习成长。

2009年12月23日星期三

2009年12月18日星期五

2009年12月14日星期一

漫画赏析(六):可以猜想,但别急于认定



漫画取自http://th.physik.uni-frankfurt.de/~jr/gif/cartoon/cart0479.jpg

层层沙丘、铁锹、地面露出的小棱锥,凭这三点画者引领我们判断场景是在一片沙漠上。


反过来,既然是在沙漠上,有关的小棱锥就自然让人联想到金字塔。


但如果你认定那是一座金字塔,那么你的思维就不比图中两人谨慎。图中的其中一人说,“这可以是一项世纪大发现,当然,得看这棱锥向下延伸多深。”这表示他们也猜想那外露的棱锥可以是一座金字塔,但他们却没有马上确定那是一座金字塔。在向下挖掘前,他们凭既有的讯息(外露棱锥)猜想,但不认定未知的那部分是怎么一回事。


从上述句子中我们也知道,说者其实只是以金字塔的大小来衡量如果他们向下挖掘并且发现有关棱锥的确是一座金字塔的话所起的效应之大小。如果有关锥体其实只是一个一米高的金字塔模型,那么对他们而言那必然是被谁给开了一个玩笑;如果有关棱锥确实是一个真实而不特别大的金字塔,那么它是一个重大的发现但不能是一个世纪大发现;而如果他们挖掘出来的是比现有的金字塔还高还大的金字塔,那么它就肯定是一个惊人的世纪大发现了。


实情会是怎样的呢?不知道!在向下挖掘前没人知道,只有思维爱一味跑得比别人快的人才会在挖掘前马上认定那是一座金字塔,而思维谨慎的人当然会猜想那是金字塔的可能性,但他们却不马上认定!挖掘前不认定,但可以猜想。


做科研的人都懂得如何控制自己体内翻腾着的急于认定的冲动,但生活中很多人却在享受着不经思考就认定的快感。


2009年12月8日星期二

2009年12月1日星期二

2009年11月24日星期二

2009年11月21日星期六

2009年11月18日星期三

漫画赏析(五):非实体的笼子


漫画:王成喜



很多人身体高壮了、经济稳健了、成家立业了、生儿育女了,看是独立成熟成人了,但每天其实就是被一个不觉察其存在的非实体的丈夫的眼睛、孩子的眼睛、父母亲的眼睛、老师的眼睛等等牢牢地困着。


熊猫因笼子的限制,在笼子里转圈圈,习惯后,走出笼子了继续走圈圈,它头脑里的笼子的束缚力不比实体的笼子的束缚力弱!


实在是一副好图,一针见血!

2009年11月8日星期日

漫画赏析(四):祷告中的野心



看这幅图,你看出什么讯息?

这幅图好在哪里呢?

两个人在祷告,他们是举起双手祷告的,因此可能是回教徒。事实是,画这幅图的人是土耳其漫画家Husevinakmak

图中圆圈内的东西代表两人所祷告的内容。两人都希冀得到金钱,但右者的野心比左边的那一个大,何以见得?一,因为他希冀得到的金钱数量比左边的那个来得多,如果可以假设图中每一张纸钞的面值是一样的话。二,属于右者的圆圈中也包含了左边那人的圆圈,表示右者在祷告中同时也在想着要并吞左边那人所希冀得到的金钱,即便左边那人还没实际得到那笔钱!三,看看两者的眼神!左边那个合眼祷告,希冀的也只是一叠钞票,大概是虔诚的,但右边那个的眼神是多么地显出其不正心计啊!

通过漫画形象地把人性表现出来,的确得有真功夫才行!

以上漫画取自江有生著《漫话漫画》,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第163页。


2009年10月30日星期五

2009年10月17日星期六

文章二:别在心里和老师过不去

中秋那一晚和几位学生谈了很多,提灯笼、吃月饼,谈到深夜,谈到凌晨。
那种气氛,是一种中学时期有过的相聚气氛。
那种聊天动机,也是一种中学时期有过的聊天动机,为观念、为学习、为成长、为乐趣、为真诚。
很久没有这样的体验了,至少十年!
不是我没有寻找这种机会,是生活中没有了,虽然那种期盼从来没有在我心中消失过。
以下文章是我们当时谈的其中一个重点。


《别在心里和老师过不去》

我们对人经常有一些不符合实际的期待或要求。老师如果对学生有这样的期待和要求,会容易为自己制造不愉快的教学经验;学生对老师如果也有这样的期待和要求,会容易产生和老师过不去的想法和心态。本文只谈后者。

你或许假设老师理应重复讲解直到你明白为止,你假设老师必须有耐性、必须愿意坐下来陪你一起解题,你期待老师的讲解必须生动、身体语言必须能够吸引你、语调必须能够帮助你维持听课的兴致等等。这一些期待和要求都是不实际的,不是每一个老师都能做好上述各点,你的期待和要求其实是把你从不同老师身上看到的优点集中到一个站在你眼前的老师身上,这样的过程是一个把眼前活生生的老师抽象化、理想化的过程。被理想化和被抽象化了的老师并不存在于现实之中,因此你的期待和要求只可能局部地被实现,那是必然的结果。

如果由于期望和要求得不到满足而讨厌老师,你将把自己的学习弄得非常地痛苦。你无法避免地要上有关老师的课,但单单意识到那一两小时的即将到来已足以把你一天的心情糟蹋掉;在听课中,你时刻做的不是花心思去思考老师的重点,却针对性地寻找老师在讲解中的不足和错误之处。当老师讲得清楚,你明白却不能赞赏老师的讲解功夫,当老师讲得不清楚,则让你认定找到了把柄并似乎证明了自己的厌恶心理是对的;即使离开了教师在家温习时,也会把有关的书本和学问与老师联系起来,心中萦绕的就是对老师的负面情绪和念头。

上述的症状反映的是一种和老师过不去的想法和心态,一旦进入人的心里,要再请它离开就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尽量不要让这种情况发生在自己身上。即使有这样让人讨厌的老师,也别因为他而讨厌学习或无法学习。而若有谁不幸因老师而陷入了这样的境地之中,就必须立即认识到,不管你在心里如何与老师过不去,即将面对考试的是你,不是老师,而老师大概也不会在意你对他的这种心理。你在心中和老师斗争,但老师并没有和你斗争,而实际的情况是,你必须面对考试,但你的学习和备考却因老师而出现瘫痪的症状。到最后,除了爱听热闹的人,其实没有人真正会在意你成绩不理想的这个原因,但你却是承受这样的成绩的人。

必须有这样的认识,到校学习是为自己的学习、为自己的成长、为自己的将来,其中很多看起来和其他人有关的其实说到底都只和自己有关。老师是你学习过程中必然会出现的一个必要性人物,你学得好坏当然都能和老师扯上关系,但他们起的作用理应是你学习过程中的附带价值而不是决定性的价值,没有哪个老师能单凭一秒钟的启示或诅咒开启或砸死你的一生,接下来如何还得看那一秒钟过后你怎么做。如果你遇到的是一个好老师,那是你的福气,是你额外的收益;但如果你遇到的是一个糟糕的老师,那么不应该让自己不断纠缠于这个因素上而影响自己的学习表现。

能让你欣赏的老师的教诲自然能快速而直接打入你的心灵之中。只在上课的时段对你起作用的老师和你的距离就只是中规中矩。而如果老师的某一个动作、某一句话或某一个作风让你在心中不是滋味,别让那种滋味挥之不去,否则你就掉入了自己设下的陷阱而把账算到了老师的头上。看清楚一些,这账说到底不能、也没必要算到老师头上,学习的是你,考试的是你,这种与老师之间的不必要情绪不应该干扰你的学习,别让它在你心里萌生,别让它纠缠着你,马上将它放下!

071009

2009年10月8日星期四

漫画赏析(三):刚好四年


作者:尤侠


得失有些时候无法斤两计较得来,使用高速公路付了多少过路费省了多少时间,不是每一次都能清楚计算得来。


有些看起来是得的,实则是失,也很难让人看得清楚。多少人拼命夜读、苦读、死记硬背、把教授的笔记重新抄了一遍,当高举成绩欢呼成功的时候,往往这个动作更实质地标志着个性的丧失和脑袋思维能力的死亡。在图中,别人的笔记不多不少地填满了自己的身躯,哪还有拨给自己的空隙呢?四年大学生活,就用了四年把笔记刚好抄完,哪还有腾给自己的时间呢?


你可能也是这群牺牲者之一,但既然你的个性已经死亡,当然也就能轻易欢呼,也可能是欢呼得最起劲的那一个。


而如果你是走了过来,回头看,或许你会捏一把冷汗,哪还有心情欢呼?


发生在你身上的情形,到底是怎样?你欢呼了吗?你的欢呼表达的讯息到底是什么?


2009年9月10日星期四

别人的好文章一: 爱学问的人能快速捉准其精髓 --- 季羡林



在看着季羡林的【这一辈子】,其中的《假若我再上一次大学》是我多年前在报章上读过而留下深刻印象的,没想到在【这一辈子】中找回了这篇文章。谁自认爱学问的,大概都能很快地捉准以下摘录的精髓而受益。

《假若我再上一次大学》

如果想让我谈一谈在上大学期间我收获最大的是什么,那是并不困难的。在德国学习期间有两件事情是我毕生难忘的,这两件事都与我的博士论文有关联。

我想有必要在这里先谈一谈德国的与博士论文有关的制度,当我在德国学习的时候,德国并没有规定学习的年限。只要你有钱,你可以无限期地学习下去。德国有一个词儿是别的国家没有的,这就是“永恒的大学生”。德国大学没有空洞的“毕业”这个概念。只有博士论文写成,口试通过,拿到博士学位,这才算是毕了业。

写博士论文也有一个形式上简单而实则极严格的过程,一切决定于教授。在德国大学里,学术问题是教授说了算。德国大学没有入学考试,只要高中毕业,就可以进入任何大学。德国学生往往是先入几个大学,过了一段时间以后,自己认为某个大学、某个教授,对自己最适合,于是才安定下来,在一个大学,从某一位教授学习。先听教授的课,后参加他的研讨班。最后教授认为你“孺子可教”才会给你一个博士论文题目。在经过几年的努力,收集资料,写出论文提纲,经过教授过目。论文写成的年限没有规定,至少也要三四年,长则漫无限制。拿到题目十年八年写不出论文,也不是稀见的事。所有这一切都决定于教授,院长、校长无权过问。写论文,他们强调一个“新”字,没有新见解,就不必写文章。见解不论大小,唯新是图。论文题目不怕小,就怕不新。我个人觉得,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点。只有这样,学术才能“日日新”,才能有进步。否则满篇陈言,东抄西抄,饾钉拼凑,尽是冷饭。虽洋洋数十甚至数百万言,除了浪费纸张、浪费读者的精力以外,还能有什么效益呢?

我拿到博士论文题目的过程,基本上也是这样。我拿到了一个有关佛教混合梵语的题目。用了三年的时间,搜集资料,写成卡片,又到处搜寻有关图书,翻阅书籍和杂志。大约看了总有一百多种书刊。然后整理资料,使之条理化、系统化,写出提纲,最后写成文章。

我个人心里琢磨:怎样才能向教授露一手儿呢?我觉得那几千张卡片虽然抄写得好像蜜蜂采蜜,极为辛苦;然而却是干巴巴的,没有什么文采,或者无法表现文采。于是我想在论文一开始就写上一篇“导言”,这既能炫学,又能表现文采。真是一举两得的绝妙主意。我照此办理。费了很长的时间,写成一篇相当长的“导言”。我自我感觉良好,心里美滋滋的。认为教授一定会大为欣赏,说不定还会夸上几句哩。我先把“导言”送给教授看,回家做着美妙的梦。我等呀,等呀,终于等到教授要见我,我怀着走上领奖台的心情,见到了教授。然而却使我大吃一惊。教授在我的“导言”前画上一个前括号,在最后画上了一个后括号,笑着对我说:“这篇导言统统不要!你这里面全是华而不实的空话,一点新东西也没有!别人要攻击你,到处都是暴露点,一点防御也没有!”对我来说,这真如晴天霹雳,打得我一时说不上话来。但是,经过自己的反思,我深深地感觉到,教授这一棍打得好,我毕生受用不尽。

第二件事情是,论文完成以后,口试接着通过,学问拿到了手。论文需要从头到尾认真核对,不但要核对从卡片上抄入论文的篇、章、字、句,而且要核对所有引用过的书籍、报刊和杂志。要知道,在三年以内,我从大学图书馆,甚至从柏林的普鲁士图书馆,借过大量的书籍和报刊,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当时我就感到十分烦腻。现在再在短期内,把这样多的书籍重新借上一遍,心里要多腻味就多腻味。然而老师的教导不能不遵行,只有硬着头皮,耐住性子,一本一本地借,一本一本地查。把论文中引用的大量出处重新核对一遍,不让它发生任何一点错误。

后来我发现,德国学者写好一本书或者一篇文章,在读校样的时候,都是用这种办法来一一仔细核对。一个研究室里的人,往往都参加看校样的工作。每人一份校样,也可以协议分工。他们是以集体的力量,来保证不出错误。这个法子看起来极笨,然而除此以外,还能有“聪明的”办法吗?德国书中的错误之少,是举世闻名的。有的极为复杂的书竟能一个错误都没有,连标点符号都包括在里面。读过校样的人都知道,能做到这一步,是非常非常不容易的。德国人为什么能做到呢?他们并非都是超人的天才,他们比别人高出一头的诀窍就在于他们的“笨”。我想改句中国古书上的话:“德国人其智可及也,其笨(愚)不可及也。”

2009年8月30日星期日

漫画赏析(二):沾光



这张漫画是我好多年前剪报得来的,不记得是刊登在《星洲日报》还是《南洋商报》了,也无法找出作者是谁了。


在领奖台上,站最高那一阶的当然是冠军得主了,而谁是亚军或季军得主,漫画中没说,也实则并不重要。重点是,站右边的那一位没规规矩矩地站在属于自己的领奖台阶上,却把他的右腿搭到了冠军台阶上,通过这样一个小动作去找便宜 --- 沾光。当然,大概我们都不曾在实际的情况中看过这种事情发生,因为真要沾光的话没人会通过这样的动作,但幽默就在于,作者用这样让人意想不到的小动作来诠释沾光的含义,其中有一种虽沾光者得不到实际好处但却自鸣得意(看看右边人物的神情),而被沾光者眼巴巴地看着(看看冠军人物的神情)自己被揩油却又似乎无可奈何的意思存在。上述两种神情是这幅漫画的精髓,也由左边的那个人的神情衬托出来,因为左边那个人的神情简直就是一副似乎不知有“有人被沾光了”的事情发生(他眼望他处)的神情!而图中还有细微而绝妙的几笔,就是那三条勾画出沾光者在摇动着右腿自鸣得意着的短线。


这么多年来我都一直很赞赏这幅漫画。看着它时,注意到了图中人物的神情,我笑得刺激;不看着它而心中想到这幅漫画时,我笑得会心。

30082009


2009年8月23日星期日

漫画赏析(一)


by Alberto Sabat. This cartoon won the 2006 Ranan Lurie Award

第一眼看这漫画,就注意到那具海浪形态、褐色且带不规则格子的一大片连着土地的东西,却无法确定那是海浪,因它虽具巨浪凶势,却显然非由海水组成。


再看题目:”African Tsunami”,马上就明白过来了。


画中小孩皮包骨且肚子胀大,一副典型的营养不良非洲小孩的形象。


高大的由龟裂土地化成的巨浪向营养不良的小孩猛扑,意思不是很清楚吗?


二零零四年十二月二十六日印度洋海底发生的九级大地震所引发的大海啸,马来西亚一些沿海地区也受影响,那大概是第一次,马来西亚人对海啸的概念有了更近距离的感受和认识;约四年后,即二零零八年三月八日的马来西亚全国大选,由于一向狂胜的国阵出乎意料地输掉了几个州属的执政权,结果人们就懂得了创造“政治大海啸”这个词来形容有关大选之震撼结果。


而这幅画说的是“干旱大海啸”。旱灾的严重性,由“海啸”来说明,而旱灾对人的威迫,由巨浪向小孩猛扑的姿态说明。事情的严重性发生在遥远的国度,我们当中很多人都不曾经历过,只有愿意想像的人才可以让自己更近距离地去感受饥荒的困境,但个人的想像和感受很难具体地拿出来给人看,这幅画就形象化地让人通过眼睛看到了发生在遥远的地方的事情的严重性。


2009年8月16日星期日

文章一:我对背包旅行意义的理解


有些东西唯有其深层意义被了解了才能吸引人,因此也就很难被时尚化,比如哲学;有些东西光靠表面裝飾就足以吸引人,因此也就很轻易地被时尚化,比如背包旅行。随着越来越多的廉价航空公司的出现,出国旅行变得越来越容易,越来越多人谈论和期待背包旅行,但人们理解的背包旅行其内涵有多深呢?


一般人认为不跟旅行团,自己订购机票,到了目的地才自行寻找旅馆的旅行方式就是背包旅行。也有人在自己建构的背包旅行观念中强调以最少的钱游走最多的景点;有人强调挖掘、感受当地文化,有人强调旅途中和当地人的沟通
。各种看法都无可厚非,但认识的深度(我不谈全面度)有所不同,而通常越不能摆脱时尚化就越低俗。



当涉及到人,标准往往就在于心灵。我个人追求的背包旅行是一种心灵的孤独之旅。一次的旅行是否符合了背包旅行的内涵,就看旅行者的心灵在旅途中处于什么状态。和朋友旅行,心灵重点很难避免地在于开心和景点;和家人旅行,重心或许就自然地转移到了休息,轻松和享受温馨。唯有独自去旅行,心灵的孤独状态才可能避免即使是最低程度的偏离和干扰。但即使是一个人去旅行,如果心境的安置不对,也可能实践不了背包旅行的精神。有的人独自去旅行,但一心却想多认识朋友和通过与各地旅客的交谈分享他人经验的各种惊奇,那么也就和背包旅行的精神相悖。我完全没有否定认识各地旅客分享经验的愉快和意义,我说的是如果背包旅行的重点是在于来一个心灵的孤独之旅,那么把焦点放在别人的身上肯定就会乖离目的。
 


人的心灵每天都被压抑,因长期压抑而变得麻木。但其实人的心灵原是很敏感的,如果有你认识的人在面前,你就很难再保持自然而完整的自己。即使对方不说一句话,不向你做任何形式的沟通,他/她对你的影响肯定存在,除非你打坐入定;即使没一个认识你的人实际地站在你面前,你也会因为意识到对方的存在而影响你的心境。如果对方是你爱的人,你会思念、牵挂,如果对方是你的负担,你会感觉系在你身上的绳索。如果你无法在国内摆脱这一切正负面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把自己的身躯带到国外去,排除等待手机短讯或来电的心情,排除与任何相识的人的任何联系的可能性,就能很轻易地帮助你进入独自存在且自在的心境。这些营造出来的心境帮助你思考自己,帮助你好好体会一番不被任何日常因素所左右、影响的自己是怎样的一种感觉,通过让你去感受自在的内心世界回答你“到底要做一个怎样的自己”的问题。旅行回来后你的思考结果很可能会再被征服或同化,你在旅行中所喜爱的心境很可能很快会再被污染,你已摆正的舵很可能会再逐渐偏离方向,很可能你会再不知不觉地妥协于工作的压力、家庭的繁琐、一些人的存在所予以你的负担等等,但这样的旅行,肯定比人们把重点花在景点或任何一切非关注内心的旅行更有价值。当然,这样的说法或许是悲观的,也可能你去了一趟背包旅行回来后,从此不管环境多么嘈杂你也能倾听到过去被忽略的内心声音也说不定。 


我有些时候选择在旅途中静默,除非别人和我讲话。我注意我的心境、我回看我的生活与工作、我记下我想在回去后做什么和怎么做。在周遭人来人往的热闹中,你做到一切和自己无关但心灵却专注于与自己频密交往,那才是背包旅行的心境。而如果我把心思外移,那种通过观察其他游客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语,或者细看景物的美与意义等所引发的刺激和思考,也要是在自己安详的心境的前提下,才会让我直接地打从心底地接受到它们的教益。 


经验帮助我们成长,但促成成长的是思考。花钱到处旅行的人看的东西多了,际遇多了,我们不能说他旅行前后是完全同样的一个人,成长多少都有,但也要看到其成长可以很少并且无关紧要。思考和心灵独处才是背包旅行的关键成分,人们再怎么频于花再多的钱去再远再多的地方,也未必比来一个真正的背包旅行来得意义丰富,前者应该学习后者,后者不必羡慕前者。
08082009

2009年8月14日星期五

摄影十一: 武来岸石哪督庙十二生肖石像

十二生肖的順序是: 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



































2009年7月26日星期日

摄影十: 武来岸茅草山的蓝天

在武来岸茅草山上看到的蓝天,让我着迷。








遗憾

2009年7月19日星期日

摄影九: Bukit Tinggi

驱车从我家(沙登)到Bukit Tinggi,如果交通不繁忙,大概一小时左右就可以抵达了。大约从三年前开始,我们几乎每年都会到那里一趟。喜欢那里的凉爽气候和悠闲。每一回去都会到法国村、日本茶屋和兔子园走走。由于熟悉了,最近几次去就不再像早期那么赶,就能真正做到很好地在那里休息。

兔子园



如果你心有闲情,这些地方能让你坐上一两个小时。
我们喜欢坐在那里,而孩子则伴着兔子。




法国村







在法国村,每晚九点(或许是九点半,不确定了)都会有一些表演节目。每一趟去看到的节目都不同,这一趟看到的是中国的杂技表演。
节目让人期待,但,离开后深刻地留在我们心底的是其中的气氛。
















一对白色和一对黑色的天鹅。每一回去,我们都会去看看它们。




日本茶屋

唯独这一趟没到日本村去。
日后补上照片。

2009年6月15日星期一

摄影八: 胡志明市:市区景点 (Downtown)


滨城市场,第一郡地标。


西贡独立宫


西贡歌剧院



圣母大教堂



人民委员会总部






西贡河畔



水上木偶剧



舍利寺佛教会






难怪越南人棋艺比人强






早晨与晚上很多人到公园打羽毛球、聊天、跳舞、踢毽子等等







一群学生在公园排练戏剧



范五老街附近很多油画店



很多这样高高窄窄的旅馆。第二与第三晚我住在红色的那一栋



八美元一晚的房间



参观了妇女博物馆后,买了一片充饥,三千越南盾一片。



第一晚路边吃了一餐,二万越南盾。
第二晚在店内吃了一餐,三万越南盾。



在舍利寺佛教会旁买了一杯来喝,六千越南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