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26日星期五

文章一二二:老师的脸色 在职的修炼

 以下文章已刊登于14/4/24【东方日报】:
https://www.orientaldaily.com.my/index.php/news/wenhui/2024/04/14/644489


     巴甫洛夫(Ivan Petrovich Pavlov)是1904年诺贝尔奖得主。他在对狗进行消化功能实验时意外发现的经典条件反射,是心理学入门课的必学概念,但他本身不是心理学家,是生理学家。

      在实验中,巴甫洛夫和他的助手狗展示各种可食用和不可食用的物品,并测量狗产生的唾液的分泌量。我们一般都认为,狗流口水,是食物刺激食欲时的自动反应,不受意识控制。

然而,巴甫洛夫注意到,在没有食物的情况下,狗也会流口水。比如由于在喂狗时助理都是穿着大白褂的,那么在穿大白褂的助理下一次出现却没有喂食时,狗也会流口水。对这现象的注意和思考酝酿着一个重大的科学观念:流口水是习得性反应。

要能欣赏这科学发现的美和意义并引申应用,须注意两点:一、怎么说是习得性反应?看见食物而流口水,这是自动生理反应。大白褂不是食物,看见大白褂没流口水,原没什么好说的。但因每次大白褂出现就有食物吃,那么大白褂就和食物挂钩上了,狗即便只看见大白褂时也会流口水,这并非原就会发生的事,是习得的。

二、如果上述说的是对的,能和食物挂钩的理应就不是只有助理的大白褂而已。助理的脚步声?开门声?助理在喂食前的惯有举动,比如敲两下铃声?实验证明,这些因素都和食物联系上了,也能刺激狗流口水。

狗如此,人未必如此?我们看看对人进行的实验。1920年,行为学家华生(John B. Watson) 和研究生罗莎莉-雷纳 (Rosalie Rayner) 在巴甫洛夫的研究基础上进行的一项著名心理学实验,叫小艾伯特 (Little Albert) 实验,证明了人的情绪反应可以是习得的,并非天生固有一套。

小艾伯特9个月大时,对白老鼠、小兔、猴子、面具、燃烧报纸等原都不惧怕。后来,每当在实验中向小艾伯特展示老鼠,华生就用锤子大力敲击金属管,发出巨大声响,小艾伯特因而哭泣。这样的事重复数次,导致艾伯特把老鼠和巨大声响挂钩(,之后一看见老鼠还没听见巨响就哭了(习得),变得惧怕老鼠。

用真人做的实验曾引起争论,这里不谈。我们的重点是,如果你明白以上的实验,从狗到小艾伯特,你不难再引申到你的孩子或学生身上。小朋友不是天生怕打针、理发、蟑螂或月亮的。家有未曾打过针的孩子的父母可以捉紧机会亲自做个试验,第一次给孩子打针时,不要担心孩子怕痛,不要和医生护士打眼色提醒他们扎针时斯文些,不要脸露担忧之色等等,一切顺其自然,避免营造诊所的绷紧气氛,孩子就不会把这当作是个『大事件』而吓得哭泣或挣扎闪躲。

你或许会说,『没有呀,我没怕、医生护士也没怕,但为什么我的孩子还是怕打针?』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微妙而难完全掌控的,你的眼神、脸色、抱孩子的力度、和医生的交谈时的别扭语速等等会出卖你。

如果只是停留在打针这一例,意义不大。大家想想,学龄前的小孩都喜欢提问,可是为什么十之八九最后都变得静静?提问对他们而言原是乐行之事,但一次次看见父母或老师的不悦脸色(这里只谈脸色一个因素),那么接下来再想提问时看见别人不悦的脸色,提问就通过学习变成是『懒得做』的事情。

有的老师一向脸色不好,突然心血来潮鼓励学生提问时得不到回应,其实是预料中事。既然之前已经通过脸色让学生习得『懒得问』,这时就不是通过一次的口头鼓励就能够扭转过来的。不要以为这些事只发生在小朋友身上。我国许多写作人在网上的文章被那些不愿细读也读不懂的人胡言乱语,一次又一次,结果想到这些躲在键盘后的嘴脸就『险』,也就变得『懒得回应』(习得),说要『健康、积极交流』,还哪来那个劲?希望这成人的例子能帮助大家明白在课室里的小朋友『懒得提问』的心态,主凶老早可能是父母,帮凶可能是老师。

因此,老师真要成功鼓励学生提问,除了需要时间以外,还需要懂得掌握一些手法让学生的提问与好的因素挂钩。比如,你总不能一边称赞学生的提问勇气,但却嫌弃问题太过简单(注意,你的嫌弃会形于色,不要低估小朋友的觉察能力)。如果父母或老师对孩子或学生的提问能有一次次的真心好脸色(记得,只以脸色为例),总有一天他们再看见你征求他们的提问时的脸色,就不会习得性地担忧起来而一贯地默不作声。

另一个值得简单一提的是发言。许多中学生都认为和人聊天是浪费时间,不断在内心自我过滤要说的东西,不愿自己是说废话的人,也不愿听别人的废话,有的得到了四五十岁才开始能做到把与人聊谈(不管是亲朋戚友还是陌生人)看作是一种享受,不纠结自己说的是不是错了或者是不是不明智。不爱发言也不一定天生的,可以是习得的。

如果真要让学生能想提问就提问、想发言就发言,像和好朋友喝茶聊天时的情况一样,不顾虑、不担心,轻松、享受,真得首先要求老师把自己的言辞和脸色一次次地变得更温和一些,让学生的提问和发言举动与自己的良好反应挂钩,这才算是实质的鼓励。『言辞和脸色一次次地变得更温和一些』不止是一种学习,也是一种真心的修炼,不是每个老师都做得好,事实上也真有做不到的老师,所以我的确不认为任谁都适合做老师,那些说『只要肯学就学得会』而想要转行做老师的,是低估老师这个专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