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7月25日星期日

文章五十:高思维教育 老师的视角

 本文已刊登于25/07/2021【东方日报】:

https://www.orientaldaily.com.my/news/wenhui/2021/07/25/426346


      天空的云朵,在气象学家眼里,首先说明天气;在艺术家眼里,首先突出色彩,而在诗人心里,首先激起意象。『首先』,带有『自然』的意思。

      『听见』这件事,生物学家研究耳朵的结构和功能,物理学家研究声波和鼓膜的振动,化学家研究内耳毛细胞产生的神经信号传导。『听明白』这事,则牵涉更多的领域。

      自然、客观存在的一件事或现象,我们从不同的角度切入看待,将得到不同的信息,获得不同的启示和审美,成为不同领域的专家。董桥在其文章【文化气息与专业意识】里提到吕叔湘(中国语言学家)的以下看法:『语法讲的是对和不对,修辞讲的是好和不好,逻辑则注意说得通不通』,同样是提出三个不同的角度去看待语文、文章或说话。

      看看似曾相识的这一句:『华校生都不爱发表意见,你是华校生,怎么你就讲个不停?』这句话从语法角度看,没有问题。从修辞角度看,把『怎么你就讲个不停』改成『怎么你总是喋喋不休』后句子或许比较美丽。从逻辑上讲,它通不通呢?

      每个物体都有属性。一个个的物体聚在一起,形成一个群体,群体之形成也随之发展出本身的特有属性。意思是说,群体的属性和群体中个别成员的属性,未必一样。比如,一棵棵组成森林的树木并没有森林的属性,乐队之享誉全球并不表示每个乐队成员都天下知名。

      以上的例子,第一个『华校生』是指由一个个华校生所组成的群体,但第二个『华校生』是指个别的华校生。前者犹如『森林』,后者犹如一棵棵的『树木』。一个叫做『华校生』的群体具备不爱发表意见的属性,你作为一个华校生而具备积极发表意见的属性,两者并无冲突,因此指责你的人说的话并不通。

      我说上例『似曾相识』,因为即便你不曾被那样指责过,也很可能听过以下相似的说法:『商人都是唯利是图的,他就是一个商人,怎么可能诚心捐钱办慈善?』、『政治圈里的人都喜欢尔虞我诈,这件事上你真认为我们的国会议员单纯是个温顺小白兔?』。这一类的说法都犯有同样的毛病,从思维上看,都是不通的。

      如天气,如『听见』,一句话迸出口,一段文字写下来,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看待,而思维角度在学习语文科时,是常被忽略的角度。教学生写文章如果只着重语法、修辞而不注重逻辑和思维,则可能产生虚的甚或误导性的美文。

    如天气,如『听见』,如语文,其他各个科目,包括科学、数学、道德、历史、地理、音乐、美术等等,都可以从思维的角度切入去教,除非有哪一个科目之学是不需要思维活动的。

      当我们说从思维角度去看待、去教、去学,这句话本身意味着,材料可以是既有的,而角度是新的。我们过去每天看天空的云朵,或许从来都只是为了消除眼球疲劳或放松心情,不曾像气象学家那样去判断、预测,但若要像气象学家那样思考,我们就得先打好一些相关的气象学基础。同理,如果要从思维的角度看既有的各科目课本,我们需要学习一些逻辑知识,掌握一些思维技能。

      我国推行高思维教育,要推行的不是新课本和新说词,而是要推行一个新的视角去看待、使用既有的材料和教学。为推行高思维教育,不必赶着为课本、作业贴上高思维标记,而是要赶快帮助老师们建构思维的视角。这是一个需要老老实实进行的工作,让老师们首先对思维技能有所掌握,是让高思维教育有实质效果的第一步。这工作不能是虚的,不能只是公布一些文件、发放『高思维教育』的学术定义,然后让大家任意诠释,随意界定考题是不是高思维题目,再陶醉在『考生的高思维能力已经达标』等报告之中,就算是功德圆满。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