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章已刊登于06/08/2023【东方日报】:
https://www.orientaldaily.com.my/news/wenhui/2023/08/06/586174
科学中有科学定律。科学定律成功解释各种自然现象,比如牛顿定律不只解释了物体向下掉的原因,也解释了月亮绕地球转的原因。教育中有教育通则。本文的教育通则指屡试不爽的教育方法,用之常见成效,比如『赞扬是教学中好的鼓励方法』就是通则,很多教师的经验都证明了通过赞扬能改善无数学生的学习态度。
训练有素的科学家注意反例。再拿物理来说,牛顿定律虽然一遍遍地成功,但只要有一个现象解释不了,就说明了牛顿定律可能有不完善之处,因此物理学家格外注意反例;经验丰富的老师也注意例外。通过赞赏让一个又一个的学生喜欢上学习,但当某个学生却因赞赏而喜欢上虚荣,就说明了赞赏这个鼓励方法并非时时、人人用之皆好。
不符合教育通则的例外(下文称『教育例外』)俯拾即是。人们普遍认为勤记单词是快速掌握语文的诀窍,但这方法对有些学生行不通;大家倾向于认同小组讨论能帮助学生习得合作精神,但实际上有的学生在小组讨论时就是不交流、不贡献、爱闲聊;科技发达了,电脑模拟帮助一大批学生看清楚多普勒效应发生的过程,必然也会有一些学生好像看了场戏,对多普勒效应还是捉不准。
显然,绝对的教育通则是没有的,只能力求对越多的学生有效越好。以为科学定律绝对准确是对科学认识不全;以为有绝对有效的教育通则是对教育有所误解。这道理似乎显而易懂,但却有不少人违背它。当听说某某成绩全优的考生严格遵守学习时间表,有的人或会误以为那就是杰出的不二法门。一所补习中心推出『保证特优』的广告词,就是在企图用不存在的绝对有效的教育通则蒙混学生和家长。
教育处处是例外并不表示通则没用,不能因为有的学生错误看待奖励就完全否定掉奖励的教育手法。关键在于如何处理好通则和例外之间的关系。能拿捏得准此二者的往往是教育学研究者和勤思考的教育者(老师、父母)。这两种人不把通则当实践的教条,而是把通则当实践的指导,运用通则之余不忘各别对象各别处理,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一般父母对孩子玩电玩的看法是不鼓励,但实践上却常不知怎么办,这就出现了简单的『一概反对』的立场。没多少人是根据学生是谁,出发点是什么、期望是什么、态度如何去决定是否容许玩、玩多久、怎么玩等。不知怎么办的原因在于缺乏思考。能深入思考和审慎处理的话,电玩本身有其不容否定的好效果,比如培养孩子辨认几何图形的能力,也可以当作一种教育媒介训练孩子某些素质,比如纪律,让孩子玩了四十五分钟后自行停止等等。不忘提醒一句:如果你听说有这些好处,马上就觉得似乎不去反对玩电玩好,那正是我所说的,你是在『不知怎么办』着。
意识到教育例外的存在促使我们时刻留心自己正运用的教育通则是否适合眼前的被教育者。当你打算播放一段教育动画片,你会自然地想一想,虽然这动画片对一般学生都好,但对眼前这个孩子,适合吗?假若有关故事叙述一位坏孩子如何被感化,故事先说有关主角如何坏,之后怎么被劝导或如何吸取教训,最后成功向上向善。此类动画片用意良好,许多孩子从中明白自己过去如何不对,但如果以教育例外的角度来看,以下问题是值得深思的:如果观赏的孩子本身从没想过故事主角的坏行为可以如此之坏,那么这样的动画片会对这类孩子起什么效果呢?拿个具体的例子:如果有关孩子不曾想过父母叮嘱他服的苦药可以偷偷地被倒进马桶,不曾听过朋友这么说,也不曾见过任何人这样做,那么上述的动画片出现这样的画面,对这个学生而言是好还是不好的示范呢?对某个学生而言不存在的坏行为,我们需要刻意做个示范,然后教导他们那是不好的行为吗?看这类结构的故事,孩子会被主角的坏主意吸引还是会被主角的最终悔改感动?这些提问没有一个固定的答案,其用意只在于说出一个重点:如果你承认教育例外的存在,就必须对每一教育方法、过程所可能对某个孩子带来的效果细心斟酌,并且经常保持警惕之心,不可一概以教育通则僵硬处理。
人们一般都会把个别成功的教育经验概括一番,然后以通则的形式传播开去。我们吸收了这些通则,如果也照搬别人的经验用在自己的学生或孩子身上,不能保证必然成功。教育通则很吸引人,但教育例外到处都有,只有懂得处理好教育例外,反映别人成功经验的教育通则对我们才会有更高的指导价值。当一大群人都到澳洲、都念医科、都急着毕业,这些被认可的康庄大道,当中有许多其实也是不思考教育的父母送孩子走的冤枉路。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