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12日星期日

文章一一一: 团结周打脸高思维教育

以下文章已刊登于12/11/2023【东方日报】:

https://www.orientaldaily.com.my/news/wenhui/2023/11/12/610101


    根底功夫不打好,马脚终究藏不住。高思维教育十多年来不老实地进行,今天推动『巴勒斯坦团结周』(Minggu Solidariti Palestin)的方式,就露出『我国一向是在扭曲地办高思维教育』的马脚。

    高思维教育理应是要让学生懂得思考、习惯思考以及具备思考者的一些素养,属人工智能时代的一项重要软技能。但我国教育的格局小,竟然把高思维教育降格,用在应付艰难的考试题目。

    教育部推动团结周的方式,与高思维教育宗旨背道而驰。怎么说?

      团结周必然涉及浓厚的情感色彩。我们一向认同理性应该引导感性,如果情感不对,则用理性予以纠正;如果情感对,则用理性予以支持。虽然情感一向『油然而生』,比理性跑得快,但情感还是得由理性建构,才能健全和安全。『建构』需花时间,我国家庭、学校和教育部一贯爱灌输情感,不屑花时间和心思帮助孩子建构情感,这一次说要培养学生的人道主义情操,采取的也是一贯的灌输、听令的手法。教育部一宣布推动团结周,不久就出现学校老师手持玩具枪械摆出射击姿势等等行径,那是『情感速度』。

      理性思考的基础建立在对知识、真相的掌握。以巴之间的冲突错综复杂,百年恩怨,成人难厘清,学生能听懂吗?一旦让历史老师每星期周会时花十分钟说一说,不知有没有历史老师能、愿担当重任?注意,自行制作的知识不算真知识,知识需要一番阅读和整理。自行裁定的真相并非就是真相,真相需要一番的推敲和判断。习惯深思者都意识到这一点,意识到这一点的结果是持以审慎思考的态度,有审慎的态度则有素养。现在问题是推动高思维教育的教育部缺乏这一点审慎,连懒人包也没准备一套,激情马上点燃,立场马上入框,算不上教育。

      能审慎的人,自然会自律,不随意下判断,必要时还能做到暂缓判断。团结周的用意不会是要让学生有疑问、立场摇摆不定。关于有没有外星人,你除了可以回答有或没有,还可以安心地回答说目前尚缺证据,不知道。团结周的氛围之下,你敢说自己挺以色列反击哈马斯吗?你敢说在厘清来龙去脉之前暂时两方都不挺吗?过去连不赞成电脑班、课后补习、班上收费等都不敢说出来,今天的团结周里谁敢说出自己不同的想法?

教育需要健康的校园和课室氛围,这大概教育工作者都懂。氛围不对,不只压制提问,也会压制想法,不利高思维教育的推行。

      让学生有不同的想法是高思维教育的重要一环。推行高思维教育初期,老师们都曾烦恼过,高思维题目似乎没有标准答案,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能胡乱写、说一通的学生占便宜,有这份疑虑就反映出检验论据和看清论证结构的能力不足。十多年后,数据美丽了,目标一样远。

我国教育是切割式推行的,昨日高思维,今日以巴冲突,教育部偏离教育心,没有想过如何把以巴冲突融入高思维教育的框架中用作教学生理性思考的材料,却是硬生生地把政治塞入教育中。

      说到教材,明智的老师不会选自己应付不来的教材。把以巴冲突课题带入校园,老师们应付得来吗?以巴冲突课题之所以难处理,其一原因是它仍在持续,轻易能搅惑人心,教的人难以冷静、客观,学的人难听见中肯观点。推行高思维教育初期,老师们关切的是自己是不是又要另外准备额外的材料。高思维教育关心的是你怎么想,材料是否新并非那么紧要。平时对各种材料都围绕着试题转,突然校园出现那么棘手的以巴冲突课题,能想得深入吗?国际间还有许多大家比较能冷静利用的教材,如不久前的电影『奥本海默』里的核爆课题、南京大屠杀等等,用以和学生讨论和平价值、人道主义等观念,不是更好吗?

      教育当然是包括对学生的高尚情操之培养,但不宜把教育搞得轰轰烈烈。前后者的区别,就在于有多少理性思考的介入和引领。

      高思维教育办得好,一生受用。对象不只是学生,那些用感性左右理性,不愿全面、深入了解而急着选定立场和迸发情绪的老师和家长,难道不需要好好培养高思维教育所着重的思考者素养吗?

      那么多任的教育部长中,难得是第一位女教育部长法丽娜会在国会大声说出『停止干扰我们。不要干扰我们的学校和老师。』这是领袖的语气,老师们听来受用,只不过用在团结周上,不免遗憾,相信很多老师都希望日后她为老师的利益能挺身把这句话多说几遍。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