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5日星期日

文章一四一:分心也能完成的教育

 此文已刊登于 22/12/2024 【东方日报】:
https://www.orientaldaily.com.my/news/wenhui/2024/12/22/701098


  “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不管哪个行业,要成功,就得愿意付出和专注打拼,这是大家都认同的。学生的学业是否也是如此?

      最近有新闻报道,说一名毕业生在就读学士课程期间兼职数份工作,不仅解决了自己的经济问题,还协助其他同样面对困境的大学生赚取生活费。

      这当然是一个激励故事,毕竟钱不够用还能坚持完成学业的人并不多。只是,如果大家不把这当作特例,恐怕会不自觉地吸收到不当信息,扭曲对学术的认识。

      学期期间“得”打工,是不幸的事。也学期期间“选择”去赚零用钱的,摆明忽视、轻视学业,是另一种不幸。

许多打假期工的学生不是因为家庭经济所逼才那样做,是因为忍受不了长假期的无所事事。其实,三个月的暑假里如果能够专注学好一门课,比如微积分,或者一门技艺,比如摄影,其价值比兼职赚一两千令吉要高。许多和我谈过的学生虽然都承认没有获取这一两千令吉的需要,但最终还是不采取我的建议,打短期工去了。

      有的人说打假期工能汲取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和经验,谁能说这句话没有道理?只是,在课堂或书本上能够获取的知识和经验还不够丰富与深刻之余,怎么半途分心转道了?也有人说即便打工,也能搞好学业,不是没有例子,但是怎么不考虑别人的好例子可能是自己的坏榜样的可能?这些说词的背后原因其实简单不过,只因为大家低估了搞好学术所需要的专注和努力,以为一个学期的课都完整地上了,考试也没不过关,就算是圆满了。

      许多重要的教育问题都在于,大家对学术的了解其实就只是“上课、做功课、考试、收获文凭”这几个成分。既然我没旷课、把功课做完、考试过关,最终能获取一纸文凭,趁假期打工,又有什么大碍?一名立志做数学家的人进了数学系,要完成的远不止于“上课、做功课、考试、收获文凭“,他会尽量利用假期多读一些课堂上没有教的东西,自发做一些老师没有交代下来的功课,自行去消化一些考试不评量的概念,以便毕业后能超出文凭所代表的水平。把“立志做数学家”改成 要认识学术、为学问”,道理一样。我们不是鼓励小朋友为“好奇心”而学吗?那不是“认识学术、为学问”一样的心态吗?但是,到了大学阶段,这些事,我国人民、政府、企业一般认为只有立志做数学家的学生才需要那样做,不属于普通学生的“分内事”,他们看不见这些事的基本意义以及其转移的价值,将它们从学生的分内事中抽离,然后在大批毕业生失业时呐喊“大学教育货不对办”,进而再看市场要什么就量身定做什么。

      学期期间或假期间打工只是例子,本文要说的是,学生的分内事是认识学术和搞好学术,而这需要充分的专注和心思,如果并非经济所逼,要善用假期继续通过书本学习,更不要在学期期间打工。

      把例子引申开去,一切能让自己分心的都不要沾上。除了常说的电玩、社交媒体、无谓的应酬、电影等,甚至空洞的聊天、习惯性地刷手机,也尽可能避免。普通的学生听到这些要求会觉得不可思议,但书呆子和能享受追求学问的乐趣的学生不难明白这并不极端。

以教育体系而言,让学生分心得最彻底的做法莫过于把需要专心才能完成的“学生分内事”简化为分心也可以完成的分内事。今天进大学的学生首先和首要关注的是文凭和工作,少有进入大学“认识学术、为学问”的憧憬,那么所谓“完成大学教育”所须做的事也就简单许多,就像当一个人一开始跟你谈恋爱时首先和首要关注的是跟你结婚后会不会得挨苦一辈子,而不在恋爱过程中对内心深处的喜爱、真诚、价值观展开深入探索和认识,那么所谓谈情说爱,必然是“谈”与“说”得肤浅。

      我们的日常环境和教育体制在制造学生即便分心也能完成的大学教育,学生和教育的素质竞相下降,学生的学习动力弱了、所学的浅了,一听说考题不出或工作上未必用着的就不肯学、习题不卯足全力做完、抱怨基本考题太难,在课堂上努力争取时间玩电玩等等,甭提“认识学术、为学问”的憧憬、情操和态度了。毕业典礼上亲朋戚友都很开心,很少人关心到底是怎么毕业的。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