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章已刊登于 02/02/2025 【东方日报】:
https://www.orientaldaily.com.my/news/wenhui/2025/02/02/709584
让学生解题,题目要测试学生什么东西,设题的老师须得非常清楚、确定和具体。多年前常被提起的一个相关问题是,测试语文能力的题目,若答案涉及道德问题,该如何评分。比如,若让学生用“施舍”造句,学生提出的是『昨天早上逛市集时我遇见乞丐,我不施舍给他们』,该怎么处理?有的老师担心若只打个大勾,不补上两句,恐怕学生从此没了爱心;有的老师不喜欢学生看世事太过负面,要求学生再造一个正面的句子。从语文的角度看,学生的句子绝对没有问题。但问题就在于,往往语文老师设题时容易忘记他们要测的是学生的语文能力,所以总要针对其他一并出现的东西发表意见;而道德老师设题时容易忘记自己要测的是学生的道德观念,总又要针对学生的丑陋字体扣一分警戒一番。
的确,能够一刀切的世事很少,毕竟各种价值和意义都同时出现和相互纠缠,毕竟好的语文老师若不表现出一些道德情操,会给人不完善的印象。但,也的确,就是在同时出现和相互纠缠的价值和意义中,思维清晰、拿捏有度的能力才得以彰显。
最近中国有一道数学题:“奶奶有30元,去菜市场买了12元蔬菜,蔬菜店老板应该找奶奶多少钱?”老师给“该找回18元”的答案都打叉。有数学老师解释说,该题需结合人民币的知识,因人民币没有30元面额,所以答案有2种,若奶奶支付1张10元和1张5元,那要找回3元;若奶奶支付2张10元,那要找8元。(https://www.orientaldaily.com.my/news/buzz/2025/01/26/708559
)
如果题目要评量的是学生的计算能力,不管是30-12=18,10+5-12=3或10+10-12=8,都算已达成设题目的。
既然有老师说,解该题目需结合人民币的知识,该数学题的目标似乎还有“评量常识”这一项。但题目却不明明白白地提出这一点,因此人民币的面额成了隐含信息。这样的话,该题目又似乎还有“评量学生挖掘隐含信息的能力”这一项。在有了该有而题目不直接提供的信息后得考量各种可能性,那又似乎在评量学生“考量各种可能情况”的能力。如果你问这一切都好吗?我的看法是,若该设题老师在讲课时一向就是这样的作风且那样要求学生,的确是很好的;但如果只是一时心血来潮这么做,想必能达到要求的学生不多。一向照规矩走的人,突然要求跳脱规矩,并非说要做到就能做到的。但其实即便设题者一时心血来潮,想要知道学生是否能突破一贯的解题习惯,也并非绝对不行,只要在题目里提供一个提示,要求学生注意人民币纸钞面值,该题就变成是一道好题,而不是争论题。为什么不那么做呢?
每一道题的设计都涉及非常多的假设,但有的假设是不特意提醒是绝大多数人不会去考量的。比如给小学生的题目“小明用每秒1米的速率跑一百米,请问他用了多少时间跑完全程?“,我们就都假设小明的速率全程一样;我们还假设,此小明和彼小明是一样的,谁会去想到会有不同小明啊?若现在突然要学生“结合小明可以指学校里三名同名不同人的跑者”这个事实,那么一般就得提供一个提示,学生才会去留意各种情况,比如哪位小明身材如何等等。同理,既然得考量人民币的面值,会不会老奶奶掏出的是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第二套人民币,用18张1元券付款,该找回的答案是零呢?
也就是说,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有一套约定俗成的符号、词语和做法,解除了这些约定俗成的东西,老师和学生之间、设题者和解题者之间的沟通会变得非常困难。若着重的是学生能“准确掌握题意“,老师可以明确要求学生“必须读清楚题目“。若着重的是学生“懂得从各角度诠释题意”,老师可以明确鼓励学生“不受限于题目字面意思“。具体怎么做其实取决于老师的教育理念,但绝不是不先搞好沟通问题。
我国的中学生经常死捉一种数学的解法,上了大学,常常表现得不愿意学新的方法,总想要靠简单的一种方法解遍世界的各种难题。我的作风是,如果在题目中我没有规定学生必须采用什么方法解题,那么他们可以采取过去的老方法或自学的新方法,不用我教的方法也无所谓,但他们有责任把题解写得完整、清晰易懂,而不是呈上天书。但如果题目明确说明必须采取课纲里的某方法解题,那么所有其他的解题法就不能算数。
最近,一位学生没依照题目要求,用了他自己熟悉的方法解题,并得到正确的答案。因他的答案正确,我给他一分,方法、步骤因毫无关连,分全没了。他辩说:“我的答案正确,而且我的数学没有问题“。我说,我上课时就知道你的数学很好,但这一道题不是要评量你的数学好不好,而是评量你有没有掌握我教导的相关解题法。他承认,他根本就没有好好地把问题读一遍,而准确了解题意是解题的第一步。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