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8月14日星期三

文章十一:老师需谨慎用词

《老师需谨慎用词》昨天(13-8-2013)刊登于《星洲日报》的《新教育》。剪报与原文如下。




    教育效果如何往往难以预估,有的学生冥顽不灵,有的学生轻易受教,同一个教育内容和过程,面对的学生不同,很难保证获取的教育效果都一样。然而,不管学生素质怎样,老师总需先顾好自己的素质。老师的素质如何反映在各个方面,教学中是否妥当选用词语就是其一方面。不同的词语,带出的客观教育效果可以不同,不管学生是否意识到其中的区别,老师必须先严厉要求自己谨慎选用词语,不能说反正学生不在意,就可以随便用词。

    人们要求老师为学生表现好榜样,殊不知榜样背后的更高要求是自律。在实例中,许多时候榜样是做给别人看的,比如有的老师在家抽烟,在校不抽烟;在朋友面前嘻皮笑脸,在学生面前正经八百。但当谈到自律,就比较强调前后一致、表里同调,自律的老师为了要给学生好榜样,就不管在哪种场合都不抽烟。老师的词语选用在注重榜样之余,更要注重自律,不然用语的装模作样很容易会露出马脚。比如,如果老师在家喜欢说“今天累,我懒惰洗衣”,而不是说“今天累,我不想洗衣”,那么在学生面前就很可能对学生自然地说“你怎么那么懒惰”,而不考虑说“你怎么不想做功课”(注意,一时不想做某事,未必就是懒惰)。老师因此在选用语词上如果要表现出前后、里外一致的榜样,就必须有坚强的自律意志,任何时候都不让自己用负面、不恰当的词语。

    请务必留心上段所说自律之不易。在用词上,有的情况的确不需很大的自律就能把戏前后演好,比如有的老师在外偶尔粗言粗语,在课堂上却能斯文得体,这一点比较容易做到,原因在于讲粗话的负面效果人人皆知,道德上的约束也比较强,因此能帮助老师轻易变调。但像“懒惰”一词的负面效果就没那么显著,加之因人人爱用,道德约束力小,要做到一时用“懒惰”,一时抑制不用,就没有那么简单。为避免在班上用上不恰当的负面语句,最好的方法就是时时自律,让自己前后一致、内外一致,课堂里课堂外皆不用负面语词。

    学生学不懂,你会说“这部分比较难”,还是会说“这部分需要更长的时间掌握”?“难”强调的是挑战之高;后一种说法强调的则是个人的努力,而且同时带出了挑战终究会被克服的隐含意思。因此,前者间接否定了学生的能力,后者间接肯定了学生的能力。虽然学生分析不出这层含义,但无疑深受这层含义的影响,比如习惯说“难”的学生,日后一旦学不会,就轻易屈服,而不愿多花些时间攻关。某些词语的意思虽隐蔽,但其效果却可能显著,老师对词语的隐含意义必须特别留意。

    不深思,对语词就只能肤浅地了解;不敏感,对词语就只能愚昧地运用。“聪明”的其一肤浅了解就是解题快速,而这速度取决于学生已有的能力。但对个别的学习者来说,能够快速解开的题目对其学习而言其实意义不大,因为在这样的情况下,解题只是重新操练一遍已有的能力而已,并没多少新的挑战。一个五年级的学生能快速解答四年级的习题,意义有多大呢?同样的,六年级的习题让五年级的学生给轻易解了,有关题目对这学生而言也意义不大。重点在于,每个人都会有相应于自己水平的挑战,当面对这样的挑战,聪明与否是次要的,更重要的在于是否有努力。因此,当学生花了一番功夫终于解决了一个难题,理应赞赏的是他的努力,而不是聪明。只懂用“聪明”或“愚昧”评断就是对词语不敏感的结果。

           
    各层次老师(幼教、小学老师等)都经过正统训练及获取了相关文凭,但正规训练是一个底线,能顺利完成只说明了基本上理应懂得了什么,但却不能担保具备远见。教育远见就包含了比别人看得清楚不同的用词如何影响教育效果,由此深思词语含义,敏感用词,通过自律用词表现出前后一致的榜样,不把自己的教育关怀仅仅局限于课程内容。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