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7月11日星期四

文章十三:学习的目标与红利


            宗萨钦哲仁波切说学佛的目标是要解脱、成佛,不是为了快乐、心灵平静。因学佛而快乐、心安是学佛的红利,不是目标。红利不可取代目标,即便没有这些红利,学佛的目标仍然要追求。这观点对许多佛教徒是当头棒喝。如果没有这些红利,或许有一部分的人早已放弃学佛。

            马智礼被委为教育部长后提出快乐学习的概念。学习对于爱学习的人原本就是快乐的事,但对于没爱上学习的人却未必是快乐的事,何况是厌恶学习的人。这句话看似说了等于没说,实则不然。爱学习的人学习得快乐,不是因为学习过程中没有苦,是因为这些苦对他而言不成一回事,学习本身的乐趣大到能把其中避不了的苦都比下去了,就如一位热爱华文的人读文言文时不会因需要不断查字典引起的繁琐而倍感烦闷一样。原就热爱华文的人难道需要古文是白话版或漫画版的才读得下去吗?

            没爱上学习的人抱怨学习苦,其实有点像犯了所谓的稻草人谬误,难启齿自己对学习没兴趣,唯有说学习是件苦差。真正不爱上学习的原因是他们欠缺对学习这事的趣味的体会和着重,就好像忙碌的人不读书总说因为自己没有时间,其实真正的原因是自己不爱看书一样。快乐学习这样的倡导其实是对这一部分人而提的,教导者需要想方设法把笔记写得生动、课讲得风趣、上课要有游戏、做习题要有奖励等等,不然学习就太苦太沉闷了!爱学习的人,根本不需要这一切消除痛苦的措施,因为学习本身就足够让他们感觉充满趣味,苦要在就在好了,反正我有我的乐!他们学习的目标是要求知,不是要享乐,其中如果有苦,那算得了什么?如果有乐,那是红利。

            学习过程是苦乐参杂的,不幸被苦味缠绕内心而没爱上学习的人,我们想方设法把他们从注意苦转移去注意乐,这是无可厚非的,但说到底这不是根本的解决方法,因为学习中必然有苦,而且要学会学习,就不能在意其中的苦。问题不在于有没有苦,而是为何那么在意苦!因此要帮助这些没爱上学习的人,关键不在于想方设法逗他们乐,而在于让他们放下苦这个在意念。如何放下?首先就是不要扭曲学习的本质,接受学习原就是需要付出辛劳的,学习有趣味,但不是通过排除苦的方式获得,更不需要特意去制作娱乐效果。然后就是要为了学习而学习,学习就是目的,不为其他的目的,如分数、未来的工作等等。一旦学有所成,自然能体会到其中的乐趣,有时即便没学成,但因其中的全力以赴本身就能让你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一旦对学习的乐趣有所体验,你会对它有所记忆,那么接下来的学习就不会通过计较苦有多少去进行。

            以上建议的实施尤其合适小学生。小朋友上学原就是为学习,就那么单纯,不必去找个为未来、为工作、为志愿的理由,成人如果在小朋友面前通过奖励、勾画未来憧憬去鼓励小朋友学习,那是好心做坏事!小朋友的学习不需这些理由做为推动力。为学习而学习,个中自有趣味,小朋友最能直接体会这一点,他们是不会去在意什么苦不苦的!看看小朋友怎么登山就明白这个道理,成人都喊累喊苦,小朋友是乐在其中,不是吗?

            小朋友需要成人营造快乐去学习,那肯定是之后的事了,是学习路上事态严重以后的事了。小学还没毕业就不能单纯地为学习而学习,说什么因为没时间啦、因为学的东西没用啦、因为要考试啦等等,真是不幸!

            眼前的实况是不只教育部长提出快乐地学习,大部分人也似乎认同了,那么唯有希望大家帮助小朋友快乐学习之余也能帮助小朋友认识学习的真谛,只是那是绕了一个大圈,要能回来原路,并非那么容易。当小朋友上了一堂课、听了一场讲座、参加了一个生活营而快乐无比,诚然学了一些东西,但其实不等于学会了学习。教导者要注意这个区别,不然往往就只落得把教育娱乐化的局面,正如目前经常可见的景象一般。

            如果把十年寒窗看做是评价语,你看见的是令人难以忍受的苦状;要是把它看做是陈述语,它反映的是苦作为学习的本质,是自然的。学习不是为快乐,是为成长。学佛不是为心安,是为成佛;宗萨钦哲仁波切的一句分辨,就尽显了他的深度!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