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26日星期二

文章十五:从思维角度切入的教育

以下文章刊登于第七期(2019年8月份)【嘉庚会讯】,第43 - 45页。





自我国教育部于2011年推动小学标准课程(KSSR)以来,『高思维』(高层次思维)三字开始为我国人民广泛关注和引用,大家期许教师高思维教学、学生高思维解题、出版社标榜编著的是具高思维元素的参考书和作业簿、补习中心自诩提供高思维课业辅导等等。但各方对什么是高思维莫衷一是,不只说不出个所以然,甚至连相关的基础也没有。

所谓高思维的基础是指什么?是指思维技能,包括判断、推理、论证等等。缺乏这些基础谈高思维,就衍生各种对高思维的迷思,比如认为难作答的题目就是高思维题目、容易作答的题目就是低思维(低层次思维)题目、高思维题目没有评分标准、高思维问题要求快速作答、高思维题目不宜设计成选择题等等。

在我看来,思维教育的重点,可归纳为以下四项:一、从思维角度看教育;二、『学会思考』不只重要,且极为根本三、着重思考并不等同于捧理性贬感性四、学会思考有助于提升个人思维素养。

培养孩子成为懂得思考的人

      提出、强调高思维无疑是教育部的一个正确方向,只是教育上许多好而正确的东西,总是一次次地被扭曲和滥用,尤其是教育动机不当的时候,对『高思维』三字的滥用和其内涵的扭曲也日趋普遍。高思维教育的用意是要培养孩子成为一个懂得思考的人,但如果各方的教育动机和整个教育大气候围绕在考试及成绩,或是无法将『一心只关注考试和成绩』的大前提从教育政策和父母内心卸除,高思维教育必然会失去其实质,最终必落得各方竞相套高思维之名,继续纠缠于如何攻克考关的局面。

      同一个故事,因切入点不同,可带出不同的启示。教育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切入,常见的角度包括语文、纪律、道德、亲子等等,而人们一向鲜少从思维角度看教育。拿个例子,为何父母喜欢在孩子五六岁时就让他们学习、帮忙折衣?会帮忙折叠衣服的孩子乖巧,父母见了心底喜欢;有的父母和孩子一同折衣,培养亲子关系;有的父母说那能培养孩子长大后自理生活的能力。原因很多,但以上几个原因都和思维无关。

折叠衣服需要遵循步骤,掌握步骤的前提在于具备『排列』这个思维技能,因此从思维的角度看,让孩子折衣可以帮助他们加强排列思维技能。引申开去,任何着重遵循步骤的活动都需要以排列思维技能为基础,经常进行这类活动也反过来可以锻炼排列思维技能的掌握。典型例子是学习武术和舞蹈。让孩子学习武术或舞蹈,不必把目标放在让孩子成为武术家或舞蹈家上,只需让他们尽情参与、于其中不断运用排列思维技能即可。

思考是教育的根本

      教育者(老师和父母)除了要有能耐从思维角度看教育,还必须充分明白为何培养思考能力和习惯是教育孩子的根本。教育中有很多很重要的事,包括了语文能力、审美能力、品格、团队精神等等,但培养孩子的思考能力和习惯才是更根本的事。区分重要和根本这两个概念有助于大家看清楚主次轻重,以善用有限的时间、精力、金钱等教育资源,避免在现今日趋流行和五花八门的教育观念、方法和产品中迷失方向。

思考能力和习惯之所以根本,在于一个人无论在人生的任何阶段,无论是从事学习或解决问题,无论是面对内在自己或外在社会,都必须通过思考去明确概念、认识真相(包括有关人性、社会、自然界和自己内心世界的真相)、建立价值观和提出应对事情的方法。

具体地说,学习时需要思考,这是大家都认同的事,虽然现今死记硬背是常见的景象;恋爱虽然是很感性的事,但成熟谈情说爱的人总会深思,包括了谨慎判断自己正付出和感受到的是真爱还是迷恋等等。而成家立业的种种挑战以及人生意义的由迷茫到明确,处处都不是单靠书本讯息、网上美文的励志能克服和解决的;反之,唯有借助自己的思维能力和习惯,才可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应对方法。


注重思考不等于贬低感性

      许多人以为着重思考就等于捧理性、贬感性,这是对思考一事体会不深而有的误解。人确实常由感性驱动,爱吃夜宵的人最能体会这一点,他们即便出席了健康讲座后知道吃夜宵对身体不好,也决意要马上改掉这不好习惯,但一到晚上,还是禁不住要吃点东西,否则总感觉无法舒服入眠。

大家也都知道,对理想的追求靠的也是热情;可是,人的感性也须由思考处理和引导。感觉良好往往是自欺欺人的,这是只重感性、不善深思的人常犯的毛病。自以为是和认定自己掌握了真理,是很危险的事,是不善通过思考检验个人认知与感觉的结果。

其实,真正善于思考的人很着重个人感觉,因为要是真没了个人感觉,就没了可以让思考处理的感性材料,也就必然没了个人主见和价值观。感觉美是很感性的,但审美却需要思考,因而有了美学这门学问。即便是抽象的物理或数学,思考和感觉也是并存的,通过思考看见其中的美,对这两门学问才会有所热爱。以上种种例子皆说明,注重思考并不等于贬低感性。

『诚实』为培养思维素养的关键

许多人也以为着重思考就等于在鼓吹合理化,这是因看不见思考和个人素养之间的关系而有的误解。每个人每一天都在进行论证,但有的论证好,有的坏。平常的人只管论证,不懂得检验论证。善于思考的人不只论证,亦检验论证,而且还诚实地检验论证。

『诚实』二字尤其关键,检验论证是大家都能通过学习获取的能力,但看见了论证的漏洞愿不愿意承认,会不会在『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情况之下不占人便宜,则是思维素养的问题。善于论证的人有的爱合理化自己的言行,但也有善于论证而不容许自我合理化的人,掌握能力之后选择如何运用能力决定了素养之高低,前一种人给社会大众打下『着重思考就等于鼓吹合理化』的印象,实在遗憾!

能从思维角度看教育,并且能看清楚『学会思考』如何让孩子受用一生,是要实际着重、教导孩子思考的教育者(老师和父母)所需掌握的基础和前提,否则教育的根本就会轻易、迅速被许多重要的东西所取代。

学习思维是一生的事,是为在生活上用得上,不是为应付各种考题。学习思维也不是立竿见影的事,它不像学语文、绘画、弹琴等等,可以在学习三两个月后展示最初步的成果。思维能力的成长难以具体化为作品展示出来,需要教育者能看懂孩子们在课堂、生活中如何一次次运用各种思维技能才能够进行评估,这本身就挑战教育者的思维鉴赏能力。

由于眼前大部分教育者尚缺这样的鉴赏能力,且我国教育大环境仍然以传统的设题法为评估和鉴赏孩子的主要手段,可见小学标准课程真要达到高思维教育的目标,即让孩子成为懂得思考的人,其困难和挑战之巨大可想而知,没有老老实实的学习和真正的决意改变是难以做到的。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