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2月12日星期日

文章六十一:教育中的造化

 本文已刊登于12/12/2021【东方日报】:https://www.orientaldaily.com.my/news/wenhui/2021/12/12/455267


      199174日,张任谦医生在澳洲悉尼被枪杀,凶手是两名大马华裔。当天张任谦医生的车子被凶手故意碰撞,逼使他把车子停在路边,凶手尝试勒索,双方拉扯间,张任谦医生向路人高呼报警,凶手怕被认出,于是开了两枪,张任谦医生当场死亡。

      张任谦医生是澳洲心脏病研究的先驱,他于1984年成功完成澳洲第一例心脏移植手术。据网上资料,在1984年至1990年期间,张任谦医生领导的小组共为澳洲和东南亚各国的患者做过266次心脏移植手术、22次心肺同时移植手术以及6次单肺移植手术。1999年,时任澳洲总理约翰·霍华德宣布张任谦医生为“本世纪最伟大的澳洲人”。

      我对自己的身躯活动经验,比如哪年去过哪里见过谁会忘得一干二净,但对一些一闪而过的思维活动经验有时可以长时间记忆。当年我读张任谦医生被杀害的新闻报道时,心里发生过以下一个思维活动,至今仍清晰:一名医生的生命可以在一瞬间就被摧毁,可一个人从出生到成为一位杰出的心脏外科医生,那是需要各种条件相互配合无间才能成就的事实。

      张任谦医生的不幸事件或许就是我本身对『造化』这概念的认识的缘起。本文要谈的是教育中的『造化』,由大家熟悉的『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下文省略为『种瓜得瓜』)引入。

      『种瓜得瓜』几乎已成常识。这句话中的『种』和『得』的时间跨度若放得大一些,大家都看得清楚那是怎么回事,就因为张任谦医生12岁时立志当医生,也一直努力学医,才最后成为一位医生,这不难明白,不是吗?但我们的亲身经历说明,如果时间跨度大,教育上的『种瓜得瓜』未必发生。比如,父母在孩子入学前到小学、中学都让孩子学习游泳,致力让他们长大后成为游泳健将,但到头来他们『摆脱父母的魔掌』后可能就不再游泳,甚至不再喜欢任何运动,这不是典型的种瓜不得瓜的例子吗?

      要解释为何各种局面会发生,即种瓜得瓜(想培养作家,成功了),或者种瓜不得瓜(想培养良好的性格,却得到邪恶的品格),就不能从时间跨度大的『种瓜得瓜』着手,而需用时间跨度小的『造化』角度看一看。

      张任谦医生从没想过当医生到立志当医生,从努力学医到真的成为医生的过程中,他每一天的每一个想法、感受、习惯、选择、决定、际遇都有让他偏离目标、打消做医生的念头的可能性,但也可能就因为他的每一个想法、感受、习惯、选择、决定、际遇都配搭得那么巧妙才让他最终是一名杰出的医生。这每一个想法、感受、习惯、选择、决定、机遇他如何看待、处理、反应,构成他的造化。从时间跨度大的『种瓜得瓜』看一个人的教育,就会忽略掉『造化』的效用。

      许多人把造化等同于命运,那会把造化看得僵硬。命运是注定的,如果你说张任谦医生冥冥中注定是一名医生,那表达的是当中没有商量的余地,不管他在成为医生前生命中发生什么事,他最终都会是一名医生。命运之『注定』,不只是指今天看过去是安排好的,即使今天看未来,也是安排好的。但造化不同,造化指由今天看过去,会看见事情发展的脉络,这脉络已定,纯粹只因它已成历史,但当其时却是可以更改的,且若真改了,就会出现不同的历史。我们可以解释历史,并说出其中的必然性,但身在历史发展当中的那一刻,它的发展有倾向,没有定局。至于以造化的角度由今天看未来,则在未来的任何一个时间点上都有可能改变进一步的果实,果实不是只有注定的一个样,而它到底最终长什么模样就看接下来的发展路上还会发生什么事情。

      现今很多孩子都被送去学钢琴,但很多孩子高中毕业离家升学后就不再弹琴。如果你家也有这样的孩子,并且你心底希望他们会继续弹琴,但他们眼前却没表现得打算坚持,那么你会如何处理『他离家升学后还会不会继续弹琴』的疑问呢?你会以命运的角度还是造化的角度释疑?眼前显然没人说得准他会不会持续弹琴,因为会不会得看他今后遇见什么人、什么事、听见了什么、看见了什么。或许接下来他真如脱离苦海般不再弹琴,也或许因为一个人的一句话、一个场景中的一件事或一个情境中的一个感受,他从此欣喜坐到钢琴前,这不可能吗?天晓得!这其中就有造化的韵味。

      我们对某人绝望时最能诉诸造化,比如父母对败家子说:『我不管了,以后他会不会醒悟、变好,就看他自己吧!』。所谓看自己,其实就是看造化,看他在外头遇到什么人、碰上什么事,看那些人和事会如何影响他,虽然不乐观,像是一切已断然可知,却不把未来说死。

      谈造化,就是要看到其中的偶然性可以发生重大的效果,却不是纯为运气的缘故。你是谁,决定了怎样的日常偶然会唤起你哪些东西或沉睡你哪些东西,『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带出这层意思。你是谁,蕴含着由过去种种偶然沉淀成的必然,这必然会反过来影响你如何去处理每天碰上的偶然。

      一个有趣的练习题:与其看张任谦医生的成长故事,各位不如回看自己的成长过程,尝试去解释自己为什么是今天这个样子,比如为什么是名工程师而不是物理学家,为什么喜欢喝茶而不是喝酒,为什么经常有点子却少有作品、为什么总被亲朋戚友骗钱等等。去琢磨,那到底是你的造化还是命运。当年遇上一名劝你当工程师的人,但因赶时间你不愿多花五分钟也和另一名会劝你当物理学家的人谈谈,结果让你之后逐渐亲近工程师的种种而远离物理学家的种种,成就了今天你的工程师身份,当时那一幕以及之后发展出的各幕,你感觉它们都是注定的还是有『早知道』的余地?

      这样的练习题不时做一做,适时放下书本,沉浸在那样的回想、想象和思考中,那会带给你对下一代的教育之宝贵启示。

      那启示算得上是一种以史为鉴,在于:你若看见过去的造化如何造就今天的自己,就自然会看见造化在教育孩子中起的作用。更该醍醐灌顶的是:作为父母,你每天是如何『贡献』孩子的造化的。父母希望孩子好(会思考、善于表达、乐于助人、自律、有自学能力等等),但20年后孩子是不是真好,不是命中、预先注定的,就看接下来20年中的每一天父母如何在大小事中促成其好。不幸的是,我们不难观察到许多父母并没有意识到自己每天,甚至每时每刻如何伤损孩子之造化,比如肯花二十令吉看出戏却不肯花十令吉让孩子听一则故事、有空上云顶看演唱会却没耐心听听孩子唱首歌、有耐力堵车去逛商场却没耐力堵车送孩子上课、虽然赞赏孟母为孩子慎选学校的精神,但却容许自己随便为孩子安排课程、为了要马上看见孩子进步而急着把孩子送给教学抄捷径的老师、一边粗鲁对待佣人一边让孩子背诵弟子规等等。多年后孩子不爱阅读、不善学习、不会思考、虚伪、不懂得待人处事,那是造化使然,还是命运使然?

      『种瓜得瓜』、造化和命运三者,从造化的角度看教育,最能帮助父母看懂如何教育孩子,且最能提高父母每天做好每一个教育动作的意识。从『种瓜得瓜』的角度看教育,往往是在说空话。从命运看教育最不济。若是命中已注定,何须用心去教育?就因为说不准孩子最终会如何,所以更需要父母扮演好自己每一瞬间的角色。教育可以设定目标,但要时时把舵,没有自动导航这回事。父母每天为孩子做什么和不做什么,父母每天为孩子的教育所做的大小选择和决定,都会构成孩子的造化(不是命运)的一个重大部分。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