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3月19日星期日

文章九十四:有利条件当充分条件的谬误

 以下文章已刊登于19/03/2023【东方日报】:
https://www.orientaldaily.com.my/news/wenhui/2023/03/19/553851


      202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罗杰·彭罗斯 (Roger Penrose) 在一次访谈中说他读书很慢,也不是一个大量阅读的人。主持人回应说这是一个很有趣以及很有用的讯息,因为人们爱从成功人士身上寻找成功的X性质,而年轻人一旦发现自己缺乏X性质,就会怀疑或否定掉自己成功的可能。

      有没有注意到,你或许的确经常进行这样的对照来更动自己对孩子的信心?当孩子和刚受访上报的邻家孩子一样地专注课业,你对孩子的信心就提高一些;当看见孩子不像亲戚的孩子一样懂得称呼长辈,我们对孩子日后职场、社交圈子中不善于与别人打交道就会担心一些,不是吗?

      对以上的访谈内容举一反三,你就知道如果因为成功人士有Y经历,你就去复制自己的Y经历而以为自己自然也就能成功,那就是荒谬。荒谬的事还是有人念兹在兹,还是有人去做,比如因为曾是亚洲首富的高达姆·阿达尼(Gautam Adani)上了大学一年后辍学,听了这些故事备受激励的人开始怀疑念大学的意义,甚至也跟着停学,以为这样自己就算是走在成功的路上,就是一个例子。

      脚上有污泥,用水清洗一遍就干净了。观念不正确,没那么容易洗涤,还可能会转化成不易摆脱的心理障碍。当学校勤于让学生参加奥数、奥物等比赛,出征的都是少数的几位,得奖的都是那几位,其他有心而没机会的同学,就会在内心深处把这些少数几位同学当神,甚至因没有机会参赛、得奖而打击自己日后成功的信心。学校愿意花时间的是培训和收获荣誉,那些通过静默地观察学到不正确的观念的学生,没有在毕业前获得老师的及时开导,唯有靠自己在未来的奋斗路上慢慢地认识自己、肯定自己,放下『没有参赛、得奖就多少说明了自己不行』的心理包袱。

      以上例子的思维误区在于把某某X性质或Y经历当做充分条件看待,虽然明显错误,但为什么许多人都像是不得不犯呢?我们在个人经历中不自觉生成的观念和心理,往往不健全。能自觉的人通过思维和心理建设两方面下手修复自己。只不过,思维方面即使弄清楚了,如果心理上还是纠缠,就有可能继续钻牛角尖。思维清楚要靠深思,心理不纠缠就要靠纪律。接下来我们举例谈两者的关系。

      教育上经常被人诟病的就是学生缺乏空闲时间,缺乏时间支配权。别以为独中生如此,今天的国中生也并非闲着。人们一般都认同闲暇时间对孩子的学习和成长很重要,而就因为时间都被学校课业、考试和活动占据了,今天的学生只愿拼成绩不愿意做家务、只忙吸收知识而缺乏主见、能作文而不懂得表达感情和心中话等等。因此,许多家长一心为孩子寻找功课、活动不繁重的学校,对于空档年(或称间隔年)的概念也大表赞同。

      但是,孩子有了空闲时间(比如在长假时、毕业后),一旦看见他们无所事事已一个月,家长会担忧;一旦发现孩子刷手机的时间越来越长,家长会很不爽;一旦发现几个月下来,不是首先看见空闲对孩子的好处,而是先看见没了学校的安排和催促对孩子的坏处,家长会开始怀疑自己一向的想法是否错了。

这时,就会出现思维和心理不一致的状况。说难嘛,其实思维上很容易明白,就是孩子有了空闲,并不表示孩子就能长进,『空闲』不是『长进』的充分条件。但教育专家、学者、一些受访的杰出学生都一致重复提说空闲的意义和重要,因此在心理上我们很难接受空闲并不能为自己的孩子带来好处。

错误的预期需要用理性的思维去纠正。通过思考,我们明白给了孩子空闲,并不一定就会促成孩子长进,更不会立竿见影。但错误的心理预期是很缠人的,纠正要一次次地进行,也就是说理性的思考每天都要去引导不时出现的错误心理预期。父母和老师对孩子的教育不能只有期望和大爱,还必须有思考,教育过程中的种种状况之出现和处理是动态的,单凭期望和大爱而缺乏思考的话就谈不上胸有成竹。

总结,成功的教育需要各种有利条件,培养孩子的X性质(比如为好奇而学)和提供孩子Y经历(比如在大自然中玩乐长大),无疑有益,但不宜把这些条件都不自觉地当做是成功教育的充分条件看待而抱有错误的预期。一般父母都会对X性质和Y经历抱有错误的预期,唯有对孩子的教育经常思考,才能一次次地纠正偏离的心理预期,正常发挥对孩子的关注和大爱。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