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9月17日星期日

文章一零七: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愿景

 以下文章已刊登于17/09/23【东方日报】:
https://www.orientaldaily.com.my/news/wenhui/2023/09/17/597232

       

       最近有一篇文章谈念研究生课程的难处,提出一个算是老的问题:如果获得了博士学位,但得不到符合学历的薪水,那么为什么读博?另一个相似的提法是:如果你要做的工作不需要你有博士学位,你为何不直接去工作,为什么还去念博?这类提问其实是蛮普遍的,即使是大学中有博士学位的工程系讲师,也会向学生抛这样的问题劝学生『善用青春』。

                每一句话都有其语境。因语境,一句话可以强而有力、难以回驳,比如:『一名会计,不会因为拥有会计学博士学位而变得炙手可热。』但语境本身也反映桎梏,『为做一名会计不需念到会计学博士学位』反映的就是『念会计学博士学位就是要做会计』的自我设限。

           『念会计学博士就要做会计』是一个很务实的思想,就因其务实,自我设限,可以是不明智的。『务实』是许多人看待、解决问题的惯用角度和态度。最经典的务实例子要数李光耀和一名女博士生的对答。该短视频相信很多人都看过。女博士生还有两年才念完课程、没男朋友,且已二十七岁,李光耀劝她别再浪费时间,找个男朋友会比她的博士课程更重要和更有意义。当然,李光耀最后也没忘记祝福她男朋友、博士学位双收。

                务实有其好,但务实难免窄化,就变成是桎梏。你把自己设定在要务实地砍掉眼前的一棵小树,然后你计划定时存一笔钱买一把大电锯,你就自然会觉得自己并不明智。如果你没有预先设定大锯只能务实地除掉你眼前的一棵小树,还能看见大锯在日后的各种可能好处,你怎么会反过来质疑大锯的功能呢?

我国的教育一大困境就在这,当父母、老师、社会人士都认为读书、追求高学历是为了工作、薪水和经济市场需求,自然不会认为有念博的需要。以我国各层面人士对教育这样的理解、实施和对教育文化的如此建构来看,一大群SPM毕业生想当送餐员、网红,或渴盼早日事业成功,而认为读更多的书、追求更高的学位没有太大的帮助,那有什么好大惊小怪的?

           诚然,教育有助于一个人提升经济地位。如果你是贫困人士,你努力存钱让孩子升学,再穷不能穷教育,以期下一代比你过得好,为孩子设定这样的教育愿景,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如果这是你父母亲为你定下的教育愿景,你也达成了这个愿景,衣食住行无忧、还能不时一家大小出国旅行,你还是为自己的下一代设定同样的教育愿景,这就成了一代又一代的框框。

                本文谈的是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愿景,不是孩子本身有的教育愿景。在我们对孩子的教育愿景中,我们关心到孩子生命的多远处?中学毕业?大学毕业?这和我们从什么角度设置对孩子的教育愿景有关。三种角度:

一、从工作、薪水和经济市场需求角度设置

如果你在对孩子的教育愿景中看到的景象是:孩子最终要有一份具好薪水、好福利、好荣耀的好工作,即使经济不景气时也不会被淘汰,总之,都是围绕着工作、薪水和经济市场所需考量,那么大概你最远能看到的是孩子大学本科毕业,很少认为孩子需要念硕士、博士的。如果孩子毕业后的确找到了一份好工作,你欣慰了,感觉自己的教育责任完成了,那么你有的就是这一类角度和愿景。看看你周围的亲朋戚友,当他们谈到孩子的教育时,属于这类父母的是不是占了多数?


二、从学问的角度设置:

不管是哪一门学问,最高学位是博士学位。大马华人参政不会把愿景设在成为首相,因为至少到目前为止,那是不可能的。博士学位人人可念,有能力从学问的角度看孩子的教育的父母,不会说『念完硕士就好了』,更不会说『念完本科出来打份工就好了』这类话。

三、从父母心的角度设置:

天下父母心,做父母的都希望孩子一生都好,想到孩子的身体状况时,都希望孩子健康一生,念及孩子的心灵状况时,都希望孩子无忧无虑过一生,这是独立于其他条件而言的,就是说不管孩子做什么工、收入多少、是否孝顺,只要对孩子的爱仍在,就是如此。同样的道理,你如果用父母心看孩子的教育,自然希望看到的是他们具备一生学习、成长和自我提升和完善的能力,不让自己处在因停止学习、愚昧的观念、不足的经验等所导致的任何痛苦或不成熟的困境中。这样的对孩子的教育愿景,不只超出了眼前一般父母所关心的SPM考几个A,还超出了孩子的博士学位,更和孩子最后是不是百万富翁没有关系。从这个角度设置的对孩子的教育愿景,是一生的。谢必孜父亲的宣布断绝父女关系、自认教女无方的新闻虽然是假的,但你也可以从中想象到,如果长大后的孩子那样无可救药的自以为是,做父母的内心深处会有多么难受。如果你能体验虚构中的谢必孜父亲的心情,就能明白这第三角度的意义。

                以上三种对孩子的教育愿景依序反映由低至高的不同水平的父母。水平之高低和家庭经济地位及父母的学历没有直接关系。一般望子成龙成凤的父母都具上述第一水平。 父母理应自我提升至第二和第三水平看孩子的教育,勇敢地放掉第一种角度,这其实并不等同于典当掉孩子的未来生存能力。爱从第一种角度看待孩子的教育的父母,往往缺乏第二和第三种角度,最终导致的情况就和眼前在我国发生的一样:孩子高中毕业赶快找工作,送餐、做网红、赚钱变成是人生最关心和最高的理想,大学毕业就等同教育的完成,对念硕念博的其他深层意义无法想象。

问题不在于存钱买大锯是错的,在于你锁定自己只要锯小树。买下大锯后,能做的很多,要锯的小树到时自然也能锯掉的。至于如何不让自己眼光不锁定在小树,就要靠改变你看待教育的角度才能做到,那些说要多办几场说明会劝说SPM毕业生继续升学的人、那些说要买机器人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的人,种种的点子都是『套』出来的,摆脱不了凡事务实的框框办教育。当国家领导人说要拨多少钱给教育部办好教育以提升国民就业能力的时候,他们也不是以教育心去触动教育这一块的。而要能从第二和第三角度看教育,你必须有具血肉的教育心。

的确,失业是世界各国普遍的问题,做为父母,你自然也会关注孩子未来就业的问题,但吊诡的是,面对孩子的教育,不要从工作、收入、市场需求的角度切入,就如不要因为大学要求好的入学成绩就从分数的立场关心孩子的学习一样。不然,衍生出种种问题后,你反倒怪多受教育无用,那算是自设陷阱让自己掉进去后不解怎么那里会有个陷阱一样。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