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1日星期五

文章一一八:十一年寒窗后的憧憬

 以下文章已刊登于 18/02/2024 【东方日报】:

https://www.orientaldaily.com.my/news/wenhui/2024/02/18/631496


             前一篇文章我提到,测量转盘上的扇形圆心角未必需用量角器,通过概率的概念也行。两者似乎互不相干,但解题者却从中看出联系,这样通过深入思维的『看见』,令人有『发现』的喜悦,体会到学问的美。

                问题来了,怎么许多成功解题的学生却没有这样的体验?

                根据个人的学习经验,我认为学习有四个层次:知识、技能、鉴赏和素养。知识是指获取知识;技能包括了学习技能和运用技能处理知识。处理知识的目的是要亲自建立知识结构;鉴赏为在运用技能处理知识的过程中的审美;素养是以鉴赏中的情感为基础培养出的思维、行为和心理品质。

                拿个简单的例子说明。前天观赏科学纪录片时,我听说光速大约是每秒30万公里(知识),昨天通过阅读科普读物我知道太阳和地球之间的距离大约是一亿五千万公里(知识),而今天早上在数学课中老师教我速率方程(知识)。今天下午,闲来无事,我突然注意到,三者似乎有关联(技能)。稍作数学计算和推理(技能),得出光从太阳出发,抵达地球需花大约8分钟20秒的时间。

                以那么快的速度飞行,也需花8分钟20秒才抵达,哗,那很远耶,远得令人难以想像(鉴赏)!我们从小学的科学课本中知道,光进入眼中我们才能看见物体(知识),那岂不表示(技能)我们这一秒看见的太阳,是8分钟20秒前的太阳吗?真神奇(鉴赏),我看见的竟然是历史!

                至于层次四,素养当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累积而成的。上述放学后闲来无事的下午一次三分钟的体验掺杂了许多不同来源的情感,包括天文学这个领域本身给人的感觉、想像地球和太阳之间的空间之大的感觉、处理各点知识时的感觉、质疑和检验自己的算法时『严谨』感觉、哲思味浓厚的结论(我这一秒看见的太阳不是这一秒的太阳)所附带的深邃感等等。各位能够明白心灵经历这三分钟的美好感觉的意义吗?人有过这样的深刻、美好的内在体验,就会要下一个三分种、再一个三分钟,慢慢就生成崇高的品格,而高尚的生成了,自然就会排除低俗的。

                用上述四个学习的层次,可理解以下两点:

一、 我国学生缺的不是知识(层次一),是处理知识的能力(层次二)

我国的教学,即老师的教和学生学,多着重的是获取知识,情况好一点的会着重习得技能。技能可分两种,一是学科内的技能,比如美术课中的调色技能;一是跨学科的技能,比如沟通技能。我所谓『好一点的会着重习得技能』,是指跨学科的技能,尤其是处理知识所需的思维技能,常见的有推理、联想、提出和修正假设等等。 

我们的教学中常常忽略『运用思维技能处理知识』这一块。学生费劲记住的是切割式的知识,他们不善于举一反三,没用心把各种知识联系起来。比如,今天学习比例概念,明天学习斜率,却看不见斜率就是一种比例概念。通过直线学习斜率概念,用在曲线上就当作是完全新的东西。

学生所谓的备考,其实就是在努力记住各种知识,少有处理知识的思考活动。学生的海量阅读,视频的海量观赏,知道这个知道那个,但就仅此而已,多使用的是记忆力。从这个角度看,我个人认为常识比赛意义不大。

 

二、 我国学生拼命学习,但缺少感觉(层次三)

当然,毕竟有好的学生。好是指处理知识的能力没有问题,完美地处在第二个层次,各种习题考题都能解,即使牵涉多步骤、稍曲折的逻辑推理,也难不倒他们。但是,就是缺少感觉,对所学不懂得鉴赏,也不愿花时间和心思鉴赏。大家一定很难想象会有在烈日下不断挥动锄头耕地,但却不觉得疲累,没有汗流浃背的痛快,更没有劳作的满足感的农夫,对吗?但这样的学生不少,每天啃书本忙功课,对所学的却无感。

可是人多少总会有感觉,你说怎么可能一个人在学习时完全不曾踏足第三层次。实情是,即便稍有感觉并且觉察到了,也会马上被考试和出路这两点动机和意识牵引、质疑、压制或扭曲。一个学生爱跳舞,马上就会被父母提醒未来可能吃不饱。你说你喜欢研究黑洞,但是周围的人都说不如建路搭桥盖房子。跟着感觉走、追求自己的梦想是孤军作战,且四面楚歌,几个今天马来西亚的高中毕业生能成功杀出重围?

这是表述现象,要问为什么会这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美好感觉去了哪里,为什么学生的憧憬(也是一种感觉)只剩下医生、律师、工程师刻板的几种,糟一点的是网红和送餐员?我的答案是:没有上例中所提的『闲来无事的下午』。怎么会没有?因为『学习是为考试』、『学习是为出路』的动机和意识破坏了心灵的悠闲,瘫痪了对学问的感受能力。家庭、学校和社会老早给孩子打下的上述动机和意识,其破坏力之大就在于它让孩子不再悠闲,没空去体验一次次美妙的三分钟。学生对考试和出路这两点念兹在兹,难以跨入『鉴赏』的第三层次,即便在处理知识的时候,也不屑于花时间去注意自己的体验,因为『学问的美』在成绩、出路的动机和意识遮蔽之下既看不出有什么长远的人生意义,也对眼前的好成绩、好职业无济于事。 

怎么解决这个问题?我的答案是,认清楚学习就是为学问本身,让学问回归学问,这样学生才听得进『鉴赏所学』的劝告。『让政治的回归政治,让教育的回归教育』是我国政坛喧闹中的一种说法,但真从教育的角度看的话,后一句还不够,必须是『让学问回归学问』。如果我们一开始就不相信让学生『老老实实地学好怎么处理学问』的长远好处,其他各种应对SPM毕业生不愿升学要做网红、送餐员等等的所谓解决方案,都不会搔到痒处。

 

                不再把学习简化成一个层次,或者不再只着重第一层次,是多年来改善我国教育的多番尝试中未达成的关键一步。也就是说,要改善我国的教育,就必须让学生打从心底认真、专注地以正确的动机和意识做好『学习』这件事。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