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9月1日星期日

文章一三一:为己的教育

 以下文章已刊登于18/8/2024【东方日报】:
https://www.orientaldaily.com.my/news/wenhui/2024/08/18/673361


     人不为己,天诛地灭,这句谚语,不知小学、中学华文课有没有、敢不敢教?

      百度百科把这句谚语解释为『不替自己打算,就会为天地所不容。』但这个解释还不算真正带出人们在用这句话时心里所带有的自私、毒辣和不择手段之意味。在电影中,这句话是恶人在为自己出卖朋友之不耻行为辩护时常用的一个理由。

      但已故国立台湾师范大学教授曾仕强却认为我们是误解了古人的意思。据他说,如果把『为』读成第二声,而不是第四声,整句话意思完全不同。读成第四声,有百度百科解释的含义。读成第二声,『为己』意思是做自己、实践自己,整句变成是『人不做好自己,就会为天地所不容。』。怎样才算是做好自己,这个肯定是每个人可以著作一本书长篇大论的事。坏人有坏人的自己,好人有好人的自己。接下来的文字,当然反映我说的自己,其中有和一般人同的,也有和一般人不同的。

      人做好自己,是理应鼓励的事,但并不容易,因为人与人之间互有关系,你做的事情难免会影响到别人的看法、情绪、方便、利益等等,难以周全,必有取舍、妥协、牺牲。所谓别人,包含所有和你最亲近的人,比如父母、孩子,到和你最疏远、素未谋面的人。

    随手拈来就有个例子。你养猫,你说猫是你的,你爱对它怎么样就怎么样,因此你踢它、饿它、甩它、用烧水泼它,没料到给人录了下来上载到社交媒体,引来社会大众对你人肉搜索、网络覇凌,结果你必须公开道歉。这类事情在报章上时有报道。

      拿一个社会效应没有那么大的例子:今天星期五,你想下班后赶快回家洗澡休息,享受自己的独处时光。但一名同事或上司今天生日,约了所有人一同吃晚餐庆祝。你去不去?若去,你是在违背自己的真实意愿。若不去,肯定有人会不高兴,而你在意别人的不高兴,实际上你也可能因不参与而日后工作上多了一点麻烦。或许你也担心轮到你生日时,别人也不会给你面子,而你很难接受这一点。

      这两个例子理应足够勾起大家的回忆,每个人的成长过程中,都有过类似的内心交战,充满疑问、挣扎和斗争,到底自己应该如何拿捏、要怎么做,才能够做好自己或不牺牲自己,又能与人和谐相处。

我们每个人在一定程度上都是别人眼中的乖孩子,我们没有把内心的交战展露出来,以致我们周围的人都对我们基本上都感觉满意,但我们自己非常清楚,实情不是这样,我们其实虽然没有刻意要做坏孩子,但也没很想做好孩子,我们只是想做好自己。只是这个简单的意愿却不容易实现,而我们很快认识一点,不把真实的自己与他人(父母、朋友、同事等等)、社会(各种道德要求、规范)的冲突露出台面,是最实在实惠的做法。

问题是,总有按捺不住、无法妥善或健全处理的人,有的在社会上有头有脸之人,强势地让所有人都得让着他,就是一个例子。也有的变得善于说谎、虚假、耍手段。有的高收入的人在商场内偷窃,有的斯文人偷窥等等,都是不懂得妥善拿捏自己与外在世界之间的关系的结果。但和那种善于不让冲突露出台面的普罗大众相比,这一类还算是少数,环视你在生活上遇见的人,就知道是这样。

大部分把冲突静悄悄地往心中移的人,他们也的确成功做了一个『正常人』。但那并不是一种健全的处理方法,因为当中的观念是以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为主导,自我压制、自我麻醉、自我安慰、扫问题入地毯底下、以和为贵、委屈自己成全别人等等,并非老老实实地直面内心的交战。结果很多人其实自己也感觉到自己是在带着面具生活,并接受人生本如此,难得体会到做自己的滋味。

如何做自己,以为天地所容,这是每个人的一生功课,以最终创造出最适合自己的模型。从小学开始,或从一个人意识到自己的想望和意志与外在世界格格不入时开始,疑问、挣扎和斗争就开始了。做自己是要争取(甚至是斗争)的,要坚持回家享有自己的时光,而不是出席宴会、聚会,在这个社会中并非想象中那么自然、能『为所欲为』的事。

虽然做好自己是每个人的人生教育目标,但只有哲学、心理学会直接谈这个问题,而道德和宗教不会以个人为切入点谈。我们的小学、中学没有哲学、心理学课,学校辅导老师许多也没真正受过哲学或心理学的熏陶,虽然受训时课本里学过一些。结果是,每个小孩最后会发展成怎样,是最终做个有智慧的人、『正常人』还是被社会谴责或处罚的人,只能靠自己的慧根、努力和造化了!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