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章已刊登于01/09/2024【东方日报】:https://www.orientaldaily.com.my/news/wenhui/2024/09/01/676557
教育部于2011年在各源流小学一年级开始推行小学标准课程(KSSR)以取代原有的小学综合课程(KBSR)后,『高思维』一词成了教育圈里的关注词。但是,不去了解和掌握思维技能之下用这个词,就只能把『高思维』谈得模模糊糊。
我曾在【小学标准课程中的高思维技能】中列出我国小学教育中常用到的十六种思维技能,其中有一项叫比较。本文通过这项思维技能,说明善用思维技能,有助于身心健康。
相信大家对以下的句子并不陌生:『别和人比较,比较难免会不开心。』这句话说出了很多人的经验,小孩子会和同伴比谁跑得快、小学生会和同学比成绩、成人会和同事比薪水。不比不知道,知道了就不开心。
道出事实之余,『别和人比较,比较难免会不开心。』这句话变成是许多人的心灵鸡汤。经常因比较而不开心的人,听见这句劝告,尝试不去比较,结果马上感觉舒服许多,就会认为这句话是真知灼见、是智慧。但这其实是智慧语还是麻醉语?
许多人读书时遇见这些句子,或者与人交谈时听见这些句子,思考就只是到我以上所说的地方停止,自觉圆满。用效果来说,这也的确起到安抚心灵的作用,毕竟起初不开心,听了这句话,心里就舒服了。但是如果追求深度,执意达到因理解而心灵舒坦,而不是因全盘照收而自我麻醉,那么让思维活动到这里打住,是不足够的。
有人叫你不比较,你应该质疑:有可能不比较吗?如果你是因比较自己和同事的薪水而不开心,那么要做到不比较薪水是可能的。但这只是其中一个例子,因为在生活中因比较而不开心的东西,还有许多其他的东西。不比较薪水,容易,凡事不比较,可能吗?
不妨留意自己的内心,我们作为人其实动不动就比较的,不只常比较,而且还进行得神速、不自觉。一看见朋友的笑容,你自然会注意到自己的心情,这是一种比较。无意间听见别人的成就,你马上会反过来看见自己的平凡,也是一种比较。一刷视频,别人英勇地在车祸现场提供援助,你心底会谴责自己过去几次路经车祸现场都没有停下来帮忙,这也是一种自然的比较。
希望上述的例子即便没说中你,但已经能帮助大家回忆起自己的经验、注意起自己的内心思考活动。要看见,我举的以上例子都源自于你思维的快速比较,控制不来的,也消除不掉。如果你能看见这一点,那么书本或心灵鸡汤说的『别和人比较,比较后难免会令人不开心。』就变得不可行了,至少前半句是不可能的,因为比较是人每天的思维活动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你或许会进一步想,『比较』既然无法避免,是我们思维活动中必要的元素,那么是不是注定我们会一生不开心呢?有的人的确是这样以为的,就是认为一比较就必然不开心,所以才会出现『停止思考』、『不要想太多』的劝告、著作、学说。
但是,有没有可能是比较的过程中哪里出错了,而不是比较本身导致自己不开心呢?比如,你会不会是单纯比较数字,就马上激起自己被亏待了的感觉呢?一比较就不开心,会不会是你的习惯性反应呢?有的人习惯性悲观,不是吗?你有没有去找出更多的信息以更了解真实情况?别人的工作表现如何?自己的又如何?你觉得别人不比你杰出、别人厉害搞关系,会不会是自己的偏见呢?
我从99年4月份【读者文摘】里拿一个简单的例子说明,只要你肯去检验你的比较方法和过程,当你明晰、具体地发现那里出错了,是能够帮助你排除因比较而引起的不必要反应的:朋友驾驶汽车夹在一长列卡车之间飞驰,突然有个警察叫他驶离车列,指他超速驾驶。朋友不服气地问道:『那些卡车开的同样快,为什么你只拉我出来?』警察问他:『你有没有钓过鱼?』『钓过。』『你能钓到池塘里所有的鱼吗?』
听了这故事,和我们的经验比一比较(又是比较!),是不是感觉似曾相识?我们也曾违例泊车,在被开罚单后,我们也曾说『怎么到处乱泊车的人那么多,就只是我被开罚!』
这些不满、抱怨,几乎是油然而生的。许多人不善于通过思考去妥当处理,常常就任由小情绪扩张,从叹个人倒霉,到骂警察脑残,甚至怪社会不公。但警察是和明理的社会人士是不会认同你这样的比较的。被开罚既然已足够糟糕,如果你不想连带长期积累怨恨情绪的话,就要从不成立的比较中跳出来。毕竟是自己的错嘛!明白了就会坦然接受惩罚。
我们不应该拒绝比较,而应该在比较过程中排除没有必要进行的比较以及纠正不当的比较。在正确比较后确定被亏待,看看能做些什么,若一时无法有所作为,也不至于赶快揽起不必要的内心负面情绪。因一时进行了不当比较而下结论说以后再不比较,这是过度概括。比较是无法避免使用的思维技能,与其发誓不用,不如好好掌握它。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