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为公立怡保大同学校林詠泉校长对六年级学生的演讲词,由高二马锦添记录,刊登于该校1938年第二期校刊 第11页至第14页。
诸位小朋友:近来你们常常有人向我们问起关于『会考』的问题,我也曾约略向大家谈及,但因时间关系,未能详谈,所以现在趁这机会,把这个问题再提出来谈谈。
本来一件事情,若以『客观』的眼光去察看,便可发见其『利』『弊』,--- 有『利』也有『弊』,决没有『绝对』是『利』,也不会『绝对』是『弊』。以我的意见,『会考』也是这样。
那么『会考』的『利』『弊』究竟是怎样呢?这里,我们便必须先从考试谈起,而考试的目的是:测知学生所学习的成绩。
这是考试直接的目的。由此我们可以得到一个譬喻:教师好像是一个挑水夫,学生可譬做一个蓄水池,而考试好比一把测量水量的尺;挑水夫天天挑了水倒进蓄水池,到了相当的时候,自然要侧看到底水池里已经积了多少水。每天所倒进去的水,是否全蓄存在里面。
由这点看来,便可知考试对于学业并无阻碍,正像一池水虽测量了多少次,却仍不变其本质一样。所成问题的,并不在『测量』(考试),而在一、这把『尺』是否是标准的?二、所倒进去的『水』是否可以用的?即就是说:一、这考试是不是准确?二、所授的教材是否有实用?
假设这把『尺』
--- 考试 --- 有毛病,那么今天考试可以得到一百分,明天便说不定会变成『鸭蛋』一只了。至于所授教材,若不适实用,便毫无用处,正像是有了一大水池污水,却仍煮不了一小锅饭!不过这点不是本问题之内,我们现在且不谈它。
至于考试的利弊,据一般人的意见是:
利处:
一、促进学生对于各项学科重要处能特别加以注意。
二、督促学生勤加学习。
三、测知学生程度,便于施行教学。
四、使学生有竞争心,学业容易进步。
弊处:
一、因为考试难得准确,往往平常成绩差不多的,考试时却不幸『名落孙山』,而本来程度不甚好的,却反而考得名次很高,致使许多学生养成了侥幸心态。
二、往往有许多学生,平常毫不用功,等到考试的时候,才连忙开夜车,勉强应付了考试,考试过后,便又照旧嬉游了;根据心理学的测验,凡是勉强记忆的事,最易遗忘,所以这类学生在考试过后,便简直把书里学来的东西,送还给书本了,结果变成为考试而读书,『求本得末』,和本来的目的刚刚相反。
三、还有一些人的意见,以为天天考试,叫学生死抱着书本哼,哼懂了『死』的书本,却不知道『活』的社会,虽『学』而不懂『生』。
反对会考的理由似乎也是这样。但我仅觉得第三个理由比较有力量,其他两个理由并非会考的致命伤,那是应该由『教学法』来负责的,尤其是第二条。其实就是第三条的错处,也不应归罪于『会考』,因为那实在是教材的问题了,--- 就是教材的欠失当。
由此,我们便可证明上面所说的:问题并不在『测量』
--- 考试 --- 而在『考法』与『教材』;而考试的本身却可说是纯洁的。
不过话得说回来,考试的本身虽然是纯洁的,但因应付考试而所引起的『副作用』,却是值得我们注意!我曾亲自听到一些关于此类的事,那真令人感到滑稽:像某某学校令学生背熟国文二十课,试题三百条呀,某某学校选读『会考须知』,或『考试指南』呀,什么什么呀,真是令人啼笑皆非,似乎每年花了万八千元,办了一所学校,请了好几位老师,目的倒是在训练一批学生,来应付『考试』一般!
总括以上各点我们可得到下面的结论:
学生求学的目的:求知识,学『生』,--- 并非为着考试。
所求的『学』:以适合『生』为标准。
考试的目的:在『测量』『求学』所得的成绩而其本质是纯洁的。
考试所引起的『副作用』:那是非常糟糕的,因为往往把求学的目的当作是为着考试
--- 这点最应注意。
我们假若明白上面各点,对于『会』考的疑问便可了然:我们仅要将求学的目的认清,按部就班地学习下去,不用把『会考』这问题放在心上,而『会考』的结果,比起终日惶惶,死读『考试指南』之类的人,是更有把握的,
--- 而且我敢相信所学东西也决不致使自己『混混沌沌』!
附记:这篇东西是向本校六年级同学所说的话,由马锦添同学记录,曾经本人校正,但起初本意仅是对本校同学所说,现在既然刊进校刊,便不得附带几点声明:
一、反对考试的还有别的理由,似乎还有外国教育专家,因手头无书,未能加以讨论,并非故意抹杀。
二、本人认为会考与学校考试相同;故应付的方法应该是增加儿童知识,却不敢赞成死读什么『指南』之类。
三、本文含义我相信无涉及政治处;而儿童之是否应具政治知识,则也不在本篇论列之内。
詠泉附记
廿七年十月廿二日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