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章已刊登于15/9/2024【东方日报』:
https://www.orientaldaily.com.my/index.php/news/wenhui/2024/09/15/679615
曾有人呼吁我们像爱因斯坦、巴菲特一样地思考,不知道已成功做到的有几人?老师给学生讲道边李苦的故事后,也要求学生学习王戎的聪明,不知能做到的学生有几人?
为便于讨论,先从百度百科抄下道边李苦的故事:有一次,王戎和几个邻居的小孩一起到大路上玩耍,玩了一会,孩子们一个个玩得满头大汗,口中也觉得渴了起来。这时,一个孩子发现路旁有几棵李树,树上长满一颗颗滚圆的、青里带红的李子。一个孩子叫道:呵,这么多的李子,大家快去摘呀!”几个孩子一哄而上,纷纷争着爬上树去摘李子。一个孩子见王戎站着不动,叫道:“王戎,你也快来摘呀!”王戎却摇摇头说:“你们别摘了,这些树上的李子都是苦的,不能吃!”邻居的孩子不相信,一个个摘了满满一口袋李子下了树。他们兴高采烈地把李子往口里送。一咬,一个个苦着脸,把李子吐了出来。王戎笑着对他们说:“我说这李子是苦的,你们不相信,这下相信了吧!”一个路人正巧经过,他听了王戎的话,问:“你怎么知道李子是苦的呢?”“这大路上来往的行人和车辆很多,如果李子是甜的话,早就给人家摘完了。所以说李子是苦的。”“你真聪明!”那个路人夸奖说。
聪明,就是有关脑袋怎么动,如果无法看清楚王戎的思路,要如何着手学习他的聪明?怎么知道要学什么?
王戎首先注意到三点:(1)李树长在大路边,(2)路上行人和车辆很多,(3)李树上长满李子。第(1)点和第(2)点与第(3)点同时存在,激起了王戎『思考的警觉性』,但对其他小孩而言,这一幕没什么好奇怪的。『人来人往的大路边的李树上长满李子』对王戎来说,是个奇怪的景象,对其他的孩子却启动不了他们的质疑机制。如果有人呈现一幅画给你,画里『绵绵细雨+阳光』,你可能不觉得有什么不对。但如果是『狂风暴雨、乌云密布+阳光』你也觉得没什么可疑,那么你的『思维的警觉性』就不强了。
注意,这其中牵涉的其实是所谓的判断能力。王戎判断,在大路旁、人来人往的地方李树长满李子,这不太可能。广东话有一句『那么大的青蛙在街上跳?』,就是这个意思。如果李子是甜的,难道还轮到你来摘吗?不是早让人摘完了吗?
既然不太可能,但李树长满李子却明明白白地摆在你面前,这其中必然有原因。我们小学六年级的数学课本最后一章就是谈可能还是不可能。五天不喝水能存活,可能吗?从三楼坠下不死,可能吗?这一课的精髓就在于培养孩子对可能或不可能的东西或事情要有判断力。对于可能的,不要习以为常;对于不可能的,不要视若无睹。当某某事情或东西被判断为不可能后,但却明明白白地摆在眼前,就要想想背后的原因是什么。王戎是这么做的。我们的数学老师是不是这样教这一课的?有没有帮助孩子尝试达到这个高度?
再看下一点。既然在人来人往的大路边的李子没人摘,这如果不是因为有人阻止,必然就是因为李子不好吃。大路边的李树不归属于任何人,任何人都可摘,没人看管,那么原因就是李子不好吃。不好吃是什么意思?可能是指不甜,可能是指汁少。故事中强调的是李子的味道,我们就只专注谈这一点。
大家必须注意,王戎要知道『不甜的李子没人喜欢』,他必须首先有吃李子的经验,至少有『人们都喜欢甜李子』这个知识点。值得一想的是,会不会是其他的孩子都没吃过李子,不知道李子要甜才有人喜欢呢?许多洋人没吃过榴莲,所以不知道我们马来西亚有的人喜欢吃的榴莲是味苦的,不是吗?但是,故事中从来没有提这一点,从整个故事来看,我们可以合理地说,故事假设所有的孩子都有吃过甜李子的经验。要不然,一群孩子都没吃过李子,而只有王戎吃过甜李子,所以才知道路边的李子没人摘是因为不甜,那样的话,王戎也未必说得上是比其他孩子聪明了,不是吗?
最后一点,王戎是通过融合观察、自己过去的经验和思考这三点而首先判断路边人来人往的李树长满李子,是『事有蹊跷』,然后再断定『这些李树的李子不是甜的』。也就是说,其他的孩子是通过亲自去试吃而知道李子不甜,而王戎是通过思考(观察+判断+推理)知道李子不甜。这给了我们一个重要的启示。我们经常鼓励孩子凡事要亲身体验,有机会的话去树林住一晚,有机会的话去电影院看看戏,有机会的话就尝一尝臭豆等等。这个亲身体验是非常重要的,理应是小学毕业前的一个重点教育活动,因为小时一切的亲身体验将会成为日后他们进行抽象思维时的重要感性材料。但是,另一方面,有能力通过间接的手段或方法认识世界也是很重要的(见【推理能力是竞争力的基础】,2024年3月3日【东方日报】)。
也就是说,王戎和他的同伴处在两个不同的思维水平上,王戎是通过间接的方式知道李子不甜,而他的同伴是通过亲自检验知道李子不甜。我们去学校受教育,其实就是要学习如何间接地认识世界。你怎么知道地球是圆的?你怎么知道太阳的重量?这些都是科学家用间接的手段获取的知识。有读过哲学的人可能会不认同我的这个讲法,因为哲学中有一句话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那么王戎的同伴亲自去咬一口,知道李子是苦的,有什么问题呢?的确是没有问题,只是这个提问并没有准确捉准运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正当时机。现实生活中,没像王戎般的怀疑直接去试吃,不好。你可以想象你的孩子看见冒气的热水,从来没有怀疑,还以为是和冰激凌冒的气一样,一口就喝下去吗?但是,有了像王戎一样的怀疑和思考,然后再去咬一口检验自己想的、猜的对不对,也是很好的举动,才是适时地来到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阶段。
最后要说明的是,以上只是在分析王戎的可能思路,事实上王戎是不是这样想的,没有人能确定,但能这样地看见王戎的可能思路,才能算是为『学习王戎的聪明』做好了准备,不然模模糊糊地简单一句『要学习王戎的聪明』,不是在为难小朋友吗?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